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疗指南 > 神经系统疾病 >

2011年中华医学会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

发布时间:2014-05-19 10:34 类别:神经系统疾病 标签:患者 偏头痛 临床 证据 来源:丁香园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 各国报道的年患病率, 女性为3.3% ~ 32.6% ,男性为0.7% ~ 16.1% 。偏头痛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首次发病多于青春期。青春期前的儿童患病率约为4%, 男女相差不大。青春期后, 女性患病率增高远较男性为著, 约40岁前后达到高峰。偏头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很大, 超过1 /2的患者的头痛会影响工作或学习, 近1 /3的患者可因头痛而缺工或缺课。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01年世界卫生报告将常见疾病按健康寿命损失年( Y ears Lived with Disab ility, YLD ) 进行排列, 偏头痛位列前20位, 并将严重偏头痛定为最致残的慢性疾病, 类同于痴呆、四肢瘫痪和严重精神病。

偏头痛除疾病本身可造成损害外, 还可以进一步导致其他损害。迄今为止已有多项基于大宗人群的关于偏头痛与脑卒中相互关系的研究, 研究结果提示偏头痛是脑卒中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偏头痛者发生缺血性卒中、不稳定心绞痛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均高于无偏头痛者。尤其是有先兆偏头痛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更高,还与冠心病的高风险有关。此外, 偏头痛还可以导致亚临床的脑白质病变, 偏头痛者后循环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升高, 偏头痛者头颅MR I出现脑白质病变的风险比无偏头痛者升高, 即使没有脑血管危险因素的年轻偏头痛者, 该风险也升高。偏头痛的反复发作还可导致认知功能下降, 主要为言语能力的下降。偏头痛还可与多种疾病共患, 如癫痫、抑郁症及情感性精神障碍。女性有先兆偏头痛患者出现抑郁以及抑郁伴发焦虑的比例较无先兆偏头痛者高。

长期以来, 我国广大医务人员针对偏头痛开展了不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为减轻疾病痛苦、减少疾病负担做出了很大的努力。2006年“偏头痛诊治专家共识”的发表后, 我国广大医生积极参加对偏头痛的防治工作, 对偏头痛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主要表现在: 偏头痛的概念更加普及; 偏头痛对健康的影响更受关注; 专业研究和学术交流更多; 加入了国际头痛协会( 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 IHS) ; 首次准确地调查了全国各地的偏头痛患病情况; 成立了中国国际头痛临床中心和30家全国头痛中心。

尽管如此, 依然存在许多不足: (1)偏头痛理论与相关临床知识并没有得到广泛普及; 许多医务工作者依然习惯于用旧的知识去处理偏头痛患者, 甚至许多医生在概念上仍然模糊不清; (2) 还不能及时更新和正确使用循证医学的依据去指导临床工作; (3)还不能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临床和正确分析临床资料, 致许多发表的论文谬误甚多; (4)许多新版教科书和专著中没有及时更新内容, 使落后的方法和治疗依然盛行。

为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我国广大医生对偏头痛的诊断和治疗,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国际头痛协会中国分会组织部分从事偏头痛诊疗的专家制定本指南。鉴于偏头痛的病理生理过程尚未明了, 有关的研究证据并不丰富, 故在临床决策中, 不仅应参照本指南, 还要结合具体情况及患者的个体特点。本指南适用于神经科、全科、普通内科及疼痛科医师。

本指南的制定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鉴于IHS的分类诊断标准为1988年颁布, 1990 年前后在我国推广, 故确定检索1988年后英文发表的国外文献和1990年后发表的国内文献。通过对设计合理、较具价值的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分析, 按照!评估、制定与评价推荐的分级. ( 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GRADE)的要求将证据质量分为4 级: Ⅰ级证据(高质量证据) : 未来研究几乎不可能改变现有疗效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Ⅱ级证据(中等质量证据) : 未来研究可能对现有疗效评估有重要影响; Ⅲ级证据(低质量证据) : 未来研究很有可能对现有疗效评估有重要影响, 改变评估结果可信度的可能性较大; Ⅳ级证据(极低质量证据): 任何疗效的评估都很不确定。

在此基础上经专家讨论给出2级推荐意见: A级推荐(强推荐) : 明确显示干预措施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多数患者适用于推荐方案, 仅少数患者不适合;对于临床医生, 大多数应该采取该推荐方案。B级推荐(弱推荐) : 利弊不确定或无论质量高低的证据均显示利弊相当。部分患者会选择使用推荐方案,但还有很多人不会; 对于临床医生, 需认识到不同患者可能适用不同的方法, 应该与患者就证据以及他们的意愿进行讨论, 帮助他们做出决定。由于我国缺乏高质量的研究证据, 故本指南较多地借鉴了国外高质量的临床证据。今后, 随着国内外研究的逐渐深入, 本指南将定期进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