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学病例 > 外科病例 >

肢体无力、关节活动受限患儿一例

发布时间:2014-05-24 15:00 类别:外科病例 标签:诊断 患儿 未见 强直性脊柱炎脊柱 来源:爱爱医

【一般资料】

患儿男,11岁2个月

【主诉】

主因“进行性肢体无力3年,脊柱前屈受限2年”入院。

【现病史】

患儿入院前3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乏力,活动后易疲劳,体育课成绩下降,未予重视。入院前2年家长发现患儿低头、弯腰困难,双下肢乏力加重,走路时足尖着地,易摔跤,蹲起困难,双上肢上举费力。无发热及肌肉关节肿痛。外院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口服双氯芬酸钠和甲氨蝶呤1月余无效,口服柳氮磺吡啶3个月仍无效。发病以来,患儿精神好,食欲可,食量偏少,二便如常,体重增长缓慢。

【既往病史】

患儿为第二胎第二产,足月顺产,生长发育正常。一姐体健。其叔患“风湿病”,无脊柱活动受限。祖母曾患结核。

【查体】

体重26kg,身长140cm,头围51cm。神志清,精神可,智力正常,消瘦,肌病面容,说话时伴轻微鼻音;闭目欠有力,眼球运动灵活到位,眼底正常;咀嚼稍慢;耸肩力量Ⅴ-级,四肢肌肉萎缩,翼状肩胛,高尔(Gower)征(+);左上肢近端肌力Ⅲ级,远端Ⅳ级,右上肢近端肌力Ⅲ-级,远端Ⅳ-级,左手握力Ⅳ+级,右手Ⅳ级,左下肢近端肌力Ⅲ-级,远端Ⅴ-级,右下肢近端肌力Ⅲ级,远端Ⅳ+级。足趾背屈受限,跟腱挛缩,双足背屈角100°;四肢肌张力正常;颈前屈0°,背伸60°,左屈30°,右屈30°,左右旋转45°,腰前屈5°,背伸40°;脊柱无侧弯。双侧肱二、肱三头肌肌腱、跟膝腱反射减弱至消失,右侧为著。粗查痛触觉存在,病理征和共济检查无异常;步态呈鸭步,足尖着地,蹲位时足跟不能着地。心肺腹查体无异常。

【辅助检查】

血液检查抗核抗体(ANA)、抗可提取核抗原(ENA)抗体谱及双链DNA抗体均(-),血沉(ESR)、抗O、C反应蛋白(CRP)和类风湿因子(RF)正常,血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39~44(正常:5~40)IU/L,肌酸激酶(CK)758~771(25~200)IU/L,CK同工酶(CK-MB)60(0~25)IU/L,乳酸脱氢酶(LDH)306~411(50~240)IU/L,α羟丁酸脱氢酶263(80~220)IU/L。

肌电图检查肌源性受损表现。

心脏检查心电图示QRS肢导联电压略增高或为正常高值。心脏彩超未见异常。

影像学检查骶髂关节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脊柱磁共振成像(MRI)示,脊柱周围肌群T1WI、T2WI均呈高信号,可见脂肪变性,脊髓内未见异常信号,椎体及附件形态和信号未见异常。背部B超示,双侧脊柱旁竖脊肌肌层偏薄,可见不规则脂质样高回声,分布于肌间及肌层内,提示竖脊肌脂肪变。

肌肉活检(右侧股四头肌)电镜下肌原纤维有灶性退行性改变,肌丝间、肌膜下少部分区域线粒体轻度增多,糖原和脂质颗粒分布及结构正常,未见线粒体内特殊颗粒,未见异型线粒体;肌节排列可,Z线(-)。光镜下,苏木素-伊红(HE)和改良格默里三色(MGT)染色示,部分肌肉细胞形态异常,细胞大小不等,可见肌肉纤维萎缩和肥大改变及核内移,个别细胞内见空泡样结构,炎症细胞明显增多。符合肌营养不良性病理改变(上图)。

【诊断与治疗】

男孩,学龄期隐匿起病,进行性加重,病程3年;以肌力下降、颈部和躯干前屈受限、跟腱挛缩为主要表现,CK升高3~4倍,肌电图为肌源性受损表现,脊柱MRI及B超示双侧竖脊肌脂肪变;肌肉活检病理符合肌营养不良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据上述特点,该患儿的最终诊断为脊柱强直综合征(RSS)。

在作出上述诊断前应与以下两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儿童型强直性脊柱炎(AS)多于8岁后起病,男性多见,是累及脊柱和骶髂关节的系统性炎性疾病,表现为下背部和腰骶关节疼痛、强直,晨起症状较重,伴一或多个四肢关节肿痛,可伴足跟、胫骨粗隆、腓骨小头、髌骨、跟腱等疼痛。X线检查有骨质破坏,HLA-B27阳性率达90%以上,血清RF和ANA阳性。本患儿脊柱活动以前屈受限为主,无关节、肌腱疼痛表现,免疫学、炎性指标正常,影像学检查未见骨质破坏,肌肉病理为肌病表现,外院予强直性脊柱炎治疗数月无效,故不支持此诊断。

肌强直性肌病受累骨骼肌收缩后不易放松,连续收缩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寒冷刺激可加重症状,肌电图示肌强直反应,苯妥英钠治疗有效。包括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和先天性肌强直。本患儿临床和肌电图表现不支持此诊断。

【治疗及随访】

患儿入院后,首先给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续以泼尼松龙口服治疗。

2个月后随诊,患儿肌力和脊柱活动度略好转,肌酶正常,提示短期治疗有效。但1年后随诊示,病情较前无明显改善。

病例来源:爱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