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疗指南 > 呼吸系统疾病 >

应用俯卧位通气治疗 ARDS 患者的临床护理策略

发布时间:2017-03-05 09:07 类别:呼吸系统疾病 标签: 来源:中国医学创新

日前,中国医学创新杂志发布了「应用俯卧位通气治疗 ARDS 患者的临床护理策略」一文,现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学习。

俯卧位通气可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辅助治疗,它能提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氧分压(PaO2),改善氧合状况,治疗有效率达 64%~78%,俯卧位通气可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通气血流比值,减少分流,改善膈肌的运动,改善呼吸衰竭病人的氧合状态,降低气道峰压和吸入氧浓度(FiO2),从而减少肺损害和氧中毒的发生。有利于气道分泌物的排出,保持气道通畅,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另外,可缓解患者背部和臀部的压力,且实施比较简便易行,然而实施俯卧位通气时可出现一些并发症,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必须加强规察与护理,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实施俯卧位通气存在的问题

1. 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但当患者由仰卧位转变为俯卧位时,心脏的位置发生移动,如未及时相应调整零点水平,则会出现血压下降、心律失常或氧饱和度下降。

2. 增加了管道护理发生意外的风险,体位变动时会引起各种有创导管如气管插管、动静脉置管和各种引流管的压迫、扭曲、移位、脱出等。

3. 俯卧位通气时,支垫的方法不正确,导致胸腹部受压,造成通气时呼吸阻力和气道压力增大,可导致气压伤。另外,可致腹内压增加,下腔静脉受压而引起低血压。

4. 俯卧位通气给护理观察与操作带来一定难度,由于体位的改变,对于患者的整体情况观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且俯卧位通气实施过程需要较多的人力,另外,由于体位引流的作用,俯卧位通气时会增加气管和支气管的分泌物生成,增加了吸痰次数,由于体位的影响,给吸痰操作带来困难。

5. 俯卧位安置不当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鼻饲引起返流导致误吸;角膜损伤、结膜水肿;皮肤黏膜损伤等。患者由仰卧位转变为俯卧位时,加重了患者神经系统的损伤而导致外周神经损伤、肌肉损伤、关节脱位等。

护理策略

1. 实施俯卧位前的准备

(1)向患者或家属说明俯卧位通气的意义和方法,取得其支持与合作。

(2)将吸入氧浓度调至 100%,充分吸净气道内分泌物。

(3)认真检查各种管道固定是否良好,准备好负压吸引装置,以便及时清除体位改变后出现的大量分泌物。将所有的管道置于床的对侧,停止胃肠营养,检査有无胃内潴留,关闭胃管。

2. 正确实施俯卧位

(1)人员翻身时 3~4 人一起进行,患者头侧 1 人,保护气管插管及大静脉管路不移位。患者一侧各站 2 人,先使患者转为侧卧位,再转至俯卧位。

(2)患者头偏向一侧,有助于观察呼吸道是否通畅及呼吸管路的情况,双臂与身体平行,使患者的双手向上,放于软枕上,并在髋部及膝、踝关节处垫软垫,并 1~2 h 更换用软垫的位置,软垫垫起双肩及髂部,以保证胸腹部有一定的活动度。

(3)也可采用头正中位,用特制的气垫圈支撑额部及颌部,以免颜面受压,左侧或右侧悬空耳廓,床头抬高 15°~30°,减轻颜面部水肿。

3. 实施俯卧位治疗过程中的观察及护理?

(1)俯卧位通气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持续有创动脉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监测,及时采集血气分析,注意观察有无合并症的发生。

(2)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呼吸,可利用俯卧位给予充分叩背,促使痰液排出。促使气体均匀分布,加强气体交换,吸痰前后为患者吸入 100% 纯氧 3 min,观察痰液的性状、量、颜色。

(3)保证呼吸机各管道密闭通畅、不漏气、不扭曲、不脱落或阻塞。用支撑架妥善固定好各呼吸机管道,减少气道导管的移位或牵拉。

(4)翻身前注意夹闭各引流管,防止反流而引起感染,翻身后及时开放导管并妥善固定,检查各种导线连接是否完好,保持通畅及有效引流。

(5)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躁动不安、挣扎等,要适当地给予肢体约束与固定,防止管道拉脱。给予镇静和肌松:用咪唑安定 0.03~0.20 mg/(kg ? h)和异丙酚 0.3~0.4 mg/(kg???h)交替静脉注射,充分镇静。

(6)做好必要的解释、沟通,应向患者说明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必要性,以及作用、方法及时间,减少其恐惧心理,以取得配合,使患者逐步适应俯卧位通气引起的不适;用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其需要,取得患者的合作。

注:本文由袁曼萍、王丽制定,发布于《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2010 年 2 月第 7 卷第 4 期。

下载医学时间 APP,获取最新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