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药资讯 > 医学话题 >

医患版“大众点评网”靠谱吗?

发布时间:2014-06-03 17:50 类别:医学话题 标签:病人 在线 评网医生 评论 来源:环球医学

不知道哪天能像淘宝一样,上学可以给老师评价、看病给医生评价,好就给五颗星好评,不好就给差评。 几年前在网上流传的这个段子,可能很快要能实现了。可这种类似于 淘宝 、 大众点评网 等对医生进行评价和评级靠谱吗?医生对此态度如何?

美国医患版 大众点评网 让医生们压力山大

据悉,美国目前大约有40到50家在线网站具有对医生评价和评级的功能。其中最大的三家 Healthgrades,RateMDs.com和Vitals网,不论是评论数量还是访客数量都有显著增长。

根据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最近发表在《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上的一份的研究显示,在该研究的2000名受访者中,少部分人会在线发表评论,大约25%的受访者会在线查询医生评分网站,其中超过1/3的人会基于这些评分而选择去看某位医生或避开某位医生。同时,患者往往对负面评论持保留态度。但是认为如果有大量差评,应该也不是空穴来风。

而考虑到差评对医生名誉的损害,许多医生对在线评论持保留态度,认为许多负面评论存在某种偏见,不过也承认有些评价很有建设性意义。毕竟一名合格的医生有时候会给病人一些难以接受的建议。

一位来自内华达州里诺市的家庭医生AndrewPasternak说: 有些评论十分残酷!然而,作为一名医生又不得不处理这些差评。 他认为许多负面评论还存在某种偏见。当一位病人在线评价某医生不喜欢孩子时,事实上这位医生与病人会面时,对方带了四个孩子,干扰了他的正常工作。不过该医生也承认,有些评价很有建设性意义。当有病人在网站上评论他花费太长时间来填写记录时,他及时作出了改变:努力与病人保持更好的眼神交流,并且显得更加专注。

网上评价靠谱吗?

据《医学互联网研究杂志》的一份研究表明,在线评论总体而言还是积极的,近一半的医生的排名跟实际情况吻合。

马里兰大学信息系统教授Guodong(Gordon)Gao在他的2012年度研究中表明, 我们发现医生对网上评分的认知和病人实际说法之间有着显著差异。 不过,健康信息与决策系统中心的联合负责人Gao博士和Ritu Agarwal博士,在另一项研究中,却建议将在线评论作为病人意见的普遍可靠指标。他们的最新研究着眼于三个城区的1425名家庭执业医生,其中近800名医生在RateMDs.com网站上拥有在线评分。然后,通过一家外部公司采用标准政府问卷形式,调查从医生办公室里出来的一百多名病人,来对医生业务水平进行评分。结果显示,互联网在线调查和现场调查两种形式的调查结果很大程度上可以相互印证,二者高度相关。

而在我国,前一阵 郑州儿科医生红黑榜 的帖子曾引起大家广泛关注,其实 医生红黑榜 本质上就是对医生进行评价和评级。

从道理上讲,民众有权对医生的诊疗服务实施监督,并可以对其作出有理有据的客观评价。但 医生红黑榜 不过是基于个人带患儿就医的经历体验,而且多属仅有一两次的短暂接触,其根据表面印象和偶遇感受得出的是非判断未必靠谱。是否会有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甚至可能造成对医生的误解与误伤,值得忧虑。医疗服务毕竟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行业,需要有专业的学科知识和行业标准。

从评价内容讲, 红黑榜 也存在明显的 不公 硬伤。由于人们的就医经历与内心感受不同,加之受医生每天工作的情绪影响,人们对同一位医生的行医服务,作出不尽相同甚至彼此相反的认知结论。

面对在线评论,您是否束手无策?

在美国,一些医生开始行动起来了,他们会在候诊室提供的传单小册子上或者在他们的网页上鼓励病人,尤其是对他们服务满意的病人发表在线评论。

位于加州奥兰治的Caduceus Medical诊所,是一间配备20名医生的家庭医疗诊所。Gregg De Nicola是这家诊所的负责人。他最早处理的在线评论几乎都是差评:被解雇的员工发表虚假评论,一些病人想要他们实际并不需要的止痛药,被拒绝后就在网上发泄不满等。刚开始他们和所有人一样,只是忽视这些评论,但是随后真的有一些病人因为这些差评而取消预约,他们才意识到问题比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诊所决定正视在线评论:医生们开始联系那些可以提供正面评价的病人,或在办公室调查中积极回应的病人,邀请他们在Yelp网或其他点评网对医生评论;诊所的工作人员每天观察评论并回复负面评论,邀请负面评论者就他们的问题联系办公室。

现在有很多病人,特别是通过《平价医疗法案》投保的病人,因为网络好评而来到这家诊所。De Nicola医生认为这些点评网站帮了很大忙。他说: 当我们决定停止忽视负面评价并积极面对时,整个游戏局面就改变了。

网路评价能将那些服务态度差、技术不过关、动辄过度医疗的 坏 医生清除,但人们仍应理性看待这种网络现象、扬长避短。如消费者要依法、合理发言,善用监督权、慎用话语权;好评医生应发扬成绩、差评医生能知错就改;医疗机构倾听民声、加强自律,不断改进内部管理;政府部门读出民意、完善监管,并把民众监督科学引入医疗改革等。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