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药资讯 > 医学话题 >

基层医生不愿将执业范围变全科,原因何在?

发布时间:2014-06-20 20:56 类别:医学话题 标签:医生 培训 服务 不愿全科 来源:环球医学

近日,河南省卫生厅结题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2/3的基层培训合格人员不愿将执业范围变更为全科医学专业。全科医生是我国基层今后发展的方向,按理说是很有前途的,可为何基层医生不愿干全科?让我们来听一下基层医生的诉求及专家解读。

调查:高达2/3的培训合格人员不愿将执业范围变更为全科医学专业

河南省卫生厅近日结题的一项调查显示, 十一五 期间,该省通过开展城市社区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共培训全科医生1.2万人,其中仅5551人将执业范围变更为全科,占培训合格人数的46.26%。2010年以来,该省通过全科医生转岗培训项目,累计培训6730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或助理)医师,但在完成培训任务且考试考核合格的人员当中,截至目前仅2227人完成全科医生执业范围的注册变更,仅占培训人数的33.09%。高达2/3的培训合格人员不愿将执业范围变更为全科医学专业。

原因解析

原因一:全科医生诊疗模式尚未建立

201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对全科医生制度建设与规划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就河南而言,在全科医生制度建设方面,与人才培养政策不相匹配的是目前省内全科医生诊疗模式尚未建立,乡镇卫生院与省级三甲综合医院在医疗服务方面,区别主要在于能力差异,而治疗模式都是专科模式。调研走访中发现,许多基层医生认为目前基层还没有建立与全科医疗相适应的机制,乡镇卫生院现有的诊疗环境和模式也不适合全科医生发展。

某乡卫生院岳医生:即便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并考核合格,我也不愿意做全科医生。因为目前基层还没有建立与全科医疗相适应的机制,乡镇卫生院现有的诊疗环境和模式也不适合全科医生发展。比如,培训前我在内科工作,培训结束后,还是在内科,工作环境没有任何变化,我觉得自己目前没有必要做全科医生。

某卫生院崔医生:我不愿意做全科医生,主要是不知道全科医生有哪些执业特点,与医院内其他专科医生在临床上发挥的作用有什么不同。目前培训结束后还是沿用原来的专科模式,所接诊的疾病还是以前自己熟悉的类型,所以没必要变更。

原因二:对全科医生无特殊优待

调研发现,62%以上的参加转岗培训的学员认为,如果在保留原有执业范围基础上加注全科,基层医生选择做全科医生的人数才会大量增加。同时也提示政府应制定更具激励性的政策,鼓励更多人加入全科医生行列。加拿大政府为了增加全科医生数量,采取鼓励措施引导医生到偏远地区从业。如免除8000加元的助学贷款(约4.9万元人民币),提供奖学金,在录取时提供优惠措施。而在澳大利亚,全科医生的平均年收入是普通居民收入的2倍~3倍。

某乡卫生院杨医生:如果做全科医生好处多,比如能够纳入全科医生特岗计划或有其他特殊的政策优待,我当然会主动选择将执业范围变更为全科医学专业。

某社区卫生服务站贺医生:从医近20年,我一直在普外科工作,对一般的损伤处理有一定经验,平时病号也不少。如果在保留原来执业范围不变的情况下再加注全科,既扩大了诊疗范围,又可以体现专业技术特长,这样我才会选择做一名有专业特长的全科医生。

原因三:对全科概念有误解

全科医疗是由全科医生所从事的医疗实践活动,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的专科医疗模式相比,全科医疗应具有首诊服务、一体化服务、连续性服务、协调性服务等鲜明特征。事实上,全科医生虽然承担着社区保健、预防和康复、健康管理等职责,但作为健康守门人,对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依然是全科医生的主要工作内容。发达国家正是在全科医生承担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基础上,才逐步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模式。但我国许多基层医生对全科概念有误解。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社区医生:我所理解的全科医生,是将大量时间用于服务对象的健康管理,而不是去治病,所以我担心做全科医生会影响自己的收入,也不认同全科医疗服务模式。

一位2010级招录的订单定向医学生:上课听老师讲全科医学,感觉太难了,面太宽,什么都得学,不如学某一专科,压力小一些。如果毕业后参加规范化培训,我宁愿选择专科,而不是全科。

一位2012年已完成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学习的社区医生:我不变更执业范围是因为经过全科医学培训,我只是粗浅地了解了各科的大致内容,临床实践并不丰富,还达不到全科医生的标准和条件。

如何破解基层全科医生荒的困局?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说过, 如果社会创造出对一个海盗的激励,商人就会变成海盗;如果社会创造出一个对商人的激励,海盗就会变成商人。 很多问题还需要通过制度的建立来彻底解决。对留医在基层的难题,尤其是留住全科医生,让人们愿意从事全科医生服务,要有特殊的政策,只有在人事管理、待遇等关键性环节上舍得下大本钱,才能让优秀的全科医生安心在基层服务,才能不让医改给百姓的实惠打折扣。

目前政府对社区基本医疗服务的绩效评价,没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那么全面、具体、严格、实惠,而且不会直接影响财政补助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当地政府的绩效,导致部分高水平全科医生为了充分体现自身价值,主动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而忽略基本医疗服务。

对基本医疗服务管理的欠缺,还体现在考核指标主要注重 率 和 人次 ,而忽略对服务难度和深度的考核。如目前许多城市提倡 全科医生和家庭及个人实施签约服务 ,签约服务的内容基本一样,包括一般健康教育、健康咨询、慢性病管理、体格检查等,而且考核指标是签约户数和人数。这种签约不能真正解决不同家庭和个人的健康问题,不能真正体现出全科医生的诊疗水平。

不同家庭的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需求不一样,在开展家庭签约服务时,应该根据不同的家庭需求制订几套不同的模式,包括适合于所有居民的服务模式、特殊人群服务模式和患病人群服务模式。健康管理应该更深入更全面,如患者在一般状况下可以得到哪些治疗和健康管理、疾病加重时如何能准确进行鉴别并及时提供转诊服务(不是简单开出转诊单)、发生紧急状况时签约的全科医生应该发挥什么作用,以及疾病康复期患者从医院回到社区和家庭,全科医生如何真正把他们管理起来等,这样大家才能体会到全科医生服务的全面性、连续性。

在门诊和住院服务中,应该根据疾病的治疗难度、全科医生要承担的责任和风险,以及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其他综合素质,在绩效管理中对不同的医疗服务项目赋予不同的权重,激励全科医生提高医疗水平,开展适宜社区的医疗项目和技术。这样才能激励全科医生深入钻研业务,提高开展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