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4 09:53 类别:医学话题 标签:癌症 来源:环球医学
俗话说,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心理上的疾病与生理上的疾病常常互为因果。胡大一最近撰文甚至表示,虑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常常超出得病本身。而对于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
很多情况下 心理阴影比疾病本身更为痛苦
胡大一在文章中讲了一个年轻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心理煎熬。在得知自己换上了房颤之后,心理上从此再也没有片刻的宁静。先后去北京多家专科综合大医院就诊,诊断心房颤动为阵发性,窦性心率较慢,夜间有2秒左右长间歇。然后开始纠结做还是不做射频,预后到底如何,心率慢如何处理,最后开始严重失眠,甚至通宵不眠。
对于疾病的治疗,不仅不同医生的说法不一,而且沟通时间仅仅几分钟,根本没时间问清问题,事后也更无随访联系渠道。网上查到信息鱼龙混杂,莫衷一是,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坏消息。一方面把射频消融技术说的很神奇,另一方面把心房颤动的后果讲的很可怕,包括心力衰竭、血栓栓塞 。患者一方面不想马上接受射频消融手术,更怕一旦手术失败,自己精神更难承受,又怕手术做晚了,病情加重,出现危险。
最后,胡大一跟这位患者谈了一个小时,首先强调,他没有器质性心脏病,无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卒中史、年纪轻,血栓栓塞风险小。其次,可以考虑做一次消融,手术失败了也有药物方案。即使将来有一天变为慢性心房颤动,也有相应改变的药物治疗方案。胡一大还让患者扫了自己的微信号,可以随时寻求帮助。
但患者仍不能从虑病带来的焦虑中解脱,即使心房颤动未发生,仍心有不安。然后还看了太多的论文,结果对心房颤动的认识越来越模糊。因为患者太年轻了,心里的坎怎么也过不去。患者心中仍有无穷个疑问:这个病对我的生活和寿命会有怎样的影响、我想知道我这个病一般多久会发展为持续性、如果一直用药,会有什么样预期?患者表示,这两天想了很多,虽然没有发病,但内心恐惧感越来越强,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呢?有什么解决办法?每天晚上经常惊醒,觉得心慌,手臂发酸,心率35次/分,请问有什么解决办法?
从这个病例我们可以看到,患者一旦患病,对疾病的近远期危险程度、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是否选择有创伤效果又有限的手术、生活工作如何安排等问题,想要迫切的了解清楚。这些疾病带来不安所致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甚至濒死感的惊恐发作,在疾病初发、复发、手术失败时给他们带来的痛苦往往远远超过疾病本身。
胡大一呼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
胡大一表示,这位年轻患者的心理历程,其实具有普遍性,只是程度不同。但目前我国的现状是看病几分钟,又没有后续服务,只看病变,不将心比心体会病人对疾病和治疗选择的困感和焦虑。有人说癌症患者吓死近三分之一,并非高估。医生要有同情心和耐心,看病需要一个与患者长期互动沟通过程。帮助一个个患者走出虑病的困境,了解疾病,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疾病,治疗疾病,重拾康复的自信与能力。
胡大一以自己多年临床实践的体会说道,当医生不但要把患者的病诊断清楚,还要认真为患者把病解释清楚,和患者充分讨论不同治疗方法的利弊,与患者共同决策。对经一次沟通不能解决的,还要保持联系,继续做好工作。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
不能做 半边医生
看病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需要具有人文思想。梁启超曾生动的描述过两种 半边人 ,即只懂科技不懂人文的 空心人 ,只懂人文不懂科技的 边缘人 。我们这个时代的很多医生也很像梁启超笔下的 半边人 。
当然,也有很多医生属于无所不通的智者,病人看病觉的不是冷冰冰的语言,倒像熟悉的朋友在一起聊天,患者的心态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越是态度好的医生就越发赢得患者信任,用药也常能获得良效。这样的医生,值得我们推崇,也值得我们学习。
(环球医学编辑:贾朝娟 )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 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下一篇:两会上给医生“涨薪”的声音 上一篇:瞿佳医改建议:做好国标、省统、县管、乡用
读医学网 www.duyixue.com 本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kanyixue@yi20.com.cn,我们将会及时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