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药资讯 > 医学话题 >

180位医院掌门人聚首对“医联体”说了啥?

发布时间:2017-04-07 08:40 类别:医学话题 标签:说了 来源:环球医学

4月初,全国省医院发展促进联盟第十次会议暨第二届昆华医疗联合体院长论坛在昆明举行。180位医院掌门人和知名专家围绕推动以省级医院为龙头的医疗联合体建设展开讨论,以促进医改相关政策落地。

医联体是指区域医疗联合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组成一个医疗联合体。目的是为了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发烧感冒的就不用再挤进三级医院,在小医院也能解决,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实现了人民满意、政府满意、职工满意的预期目标。

由于医疗机构级别不同,其主管部门、政府投入、医务人员聘用等均不同,而病人是医疗机构的重要资源,如果医联体内各级医院之间的利益分配做不好,就很容易出现 利益留给自己,麻烦扔给别人 的情况。

如何能够实现医联体内的信息共享,责任利益共同分担,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区域内签约居民分层就医,并最终达到预防关口前移,控制节约医疗成本,提高民众健康水平的目的。不仅是医联体内部的问题,也将深远影响中国分级诊疗制度和各级医院、医生的切身利益。

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赵锐曾表示,应实现医联体从 联体 到 联心 ,推动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要发挥三级医院的引领作用,而不是让大医院再次扩张,跑马圈地。而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把辖区内的医疗资源通过医联体实现有机结合,为实施分级诊疗铺路。

本次会议聚集了来自全国20多家知名医院及各省160余家医院的院长和多位医疗界知名专家。

云南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李玛琳表示,与发达地区相比,云南的优质医疗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地县级医院高层次医学人才、专科人才较为匮乏。因此,云南应建立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形成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模式。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昆华医院)院长蒋立虹表示,云南作为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省份,医疗服务总量不足,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为此,昆华医院与省内30家州市医院签订了专科联盟协议,开展双向转诊、技术指导、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合作,使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发展。同时,昆华医院与昆明书林、红云2个社区医院签订家庭医生合作协议,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为切入点,在推动基层首诊的基础上,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指出: 在医联体快速发展的同时,仍面临诸多困难。 这些困难主要体现在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行政隶属不同、财政渠道不同、医保来源不同,导致其统一的利益机制尚未真正形成。此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缺乏吸引力,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短缺、药品和检验手段缺乏,缺乏晋升、绩效考核等有效激励机制等。陈国强认为,应当探索政令畅通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强化政府监督和完善补偿机制。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李文源谈到,对于医联体,医院掏钱去建设网络,但真正互联网会诊还是很少很少,会诊系统就是放在那儿没什么用,所以还是要有政府的引导,或者纳入对医院考核考评,这样才能建立起来真正的医联体,而且没有真正利益关系和责任共担的医联体,要双向转诊也很难。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伟林院长表示,顶级医院现在面临问题都一样,门诊量巨大,病人特别多,科研压力也很大,虽然各位院长都说不想看这么多病人,但又都面临着生存压力,所以国家应该有一个宏观战略。

政府要求建立医联体,正是希望能够带动基层医疗发展,形成首诊在基层,有序就医,双向转诊格局。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王新生院长甚至认为,现在的医联体处在乱象之中。他说: 国家没有宏观政策出台,很多大的医疗机构下面甚至有几百家医疗合作单位,我就想问作为一个医疗机构再大、实力再强,你对上百家医疗机构的辐射能力到底能有多强,到底能做多少,我们医联体内有十几家医疗机构,我们就觉得帮不过来了,虽然建设医联体没错,但具体怎么建,到了下面还是很难执行。

广东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耿庆山则表示,分级诊疗应与省地县区域医疗纵向协同发展,精益管理,以 患者流 为核心,创新内部协调运行体制机制。

目前就医联体发展而言, 联体 容易 联心 难。需要加强医联体内利益引导。对此,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赵锐表示,可借鉴深圳罗湖和安徽天长的模式,强化人员、资源、运行、服务等方面的协同管理,形成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渠道和机制,建立资源下沉和维护健康为导向的考核标准。在医联体内继续完善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将关口前移,形成 知、防、医、养、护 五位一体的健康管理服务链。可探索实施 结余留用、超支分担 医保总额打包付费,以利益为纽带,推动医联体成为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管理共同体。推动医保从 保疾病 向 保健康 转变,引导医院转变行医模式,从 治病挣钱 向 防病省钱 转变。

 

(环球医学编辑:杨殿平 )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 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