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药资讯 > 医学话题 >

“沉默是金”吗?

发布时间:2014-05-22 13:43 类别:医学话题 标签:医院 自己的 媒体 沉默医生 来源:环球医学

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伤医辱医事件频频发生。究其原因复杂多面,然而,媒体报道来源的片面甚至不实,有时却能使社会舆论偏离真实和公正的轨道,使医生整体形象受损,使医患关系进一步恶化。

为什么媒体医疗负面报道会占上风?医疗负面消息是当今医疗行为的主流吗?医生们究竟面临怎样的困惑和压力以至于在媒体如此发达的当今却鲜有听到来自于他们的、专业角度的声音?面对医疗事件医生该选择沉默还是该做点什么呢?

沉默 会是正确的选择吗?

北京同仁医院医生徐文被患者连砍17刀,血洒门诊楼;武汉协和医院心内科重症监护室被患者家属纠集多人闯入,医护人员十余人受伤

和许多伤医案件一样,在这些医事件中,无疑医院和医生都是血案的受害者,然而,和其他类社会案件有所不同的是,在这两起案件及大多数伤医案中,作为受害方,院方和医生却往往都不愿意对媒体作出正面解释。媒体和医生仿佛处在了两个玻璃罩子中,相互隔绝。

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关于医疗负面的报道占据了媒体和社会舆论的主流,这些报道往往仅是从患者的角度或是对医疗并不十分了解的记者角度来报道专业性很强的 事实 。无形中对医院和医生形成了较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也让医生 伤透了心 ,进而对媒体产生了防备心理,甚至把 防火、防盗、防记者 当成了处事哲学,他们大多选择了沉默。然而这种沉默对医生群体、社会中的每个人造成的负面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

一位经常在自己博客上发表专业文章的医生,由于文笔出众,每每能把复杂的医学难题阐述清晰。因此被一家很有眼光的媒体看重,希望这位医生能成为该媒体的专栏作者,协助他们报道一些医院发生的,他十分熟悉的 身边事 。然而,当媒体找到这位医生说明来意时,得到的回答却是: 只写学术性的文章 。当被问到原因时这位医生坦言: 我是很了解医院发生的事情,也有写作能力,但现在的环境下说真话要 挨板砖 、说真话要 得罪领导 ,我不想把自己置身于这样的地位,还是专心写些学术性的文章更有实际意义些 。这位医生的想法或许也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

按照一般理解,人们对本行业内的事件往往会给予高度关注,在利益共同体内,任何个体的遭遇都可能造成对群体利益的损害,用通俗的话说,不公正的事情明天就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在当今中国的医疗环境中,面对频发的医疗纠纷医生们却选择了 集体失声 。难道医生们不明白站出来说话,也许能迅速澄清事实真相,帮助社会消除误解吗?

中国内分泌学会李光伟说,无论是德才兼备的医生还是个别无良医生,影响的都仅仅是患病的一小部分人,媒体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人们天天看报纸,天天看电视,如果媒体提供的消息是不正确,会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医生沉默会使医生和大众都受害

最明显的就是医生群体通常被认为是 理亏 ,医生的沉默更增加了人们的误会。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仅在于医生对媒体片面报道的愤怒,医生群体的公众形象受到损害,更有可能会造成信任危机,殃及的是每个医生及社会更广大群体,即使表面看来每个人似乎与任何突发事件无关。

华北煤炭医学院沈海涛认为, 如果媒体覆盖的广大人群都采信了都是出自非专业人士报道,久而久之对医生群体产生了无法弥合的不信任。不信任医生,生病了怎么办?这就产生了孕育 神医 的土壤。 沈海涛说,这种损害是隐性而确实存在的,让一些保健品和所谓的 神医 们有机可乘, 糖尿病可以不吃药吗?医生的答案就是 有的可以有的不可以 ,但是如果舆论让人们不再相信医生,宁愿去相信 神医 的话,会有更广大人群因此受害 。

不再 沉默 将会怎样?

舆论是一把 双刃剑 ,科学知识没有占领舆论的阵地,伪科学就会有机可乘;科学知识宣传得不好,老百姓不接受,那些糊涂的甚至错误的观念就会误导大众。当一些错误的观点和概念在媒体上传播,选择 无可奉告 的沉默,除了会引发更新一轮来势汹汹的质疑之外,还会对医生群体和社会带来任何好处吗?医院和医生如果能主动与媒体沟通,从医疗专业的角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是否会对社会舆论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使医患关系朝向健康发展呢?

2010年12月5日,广州一名孕妇临产时出现胎盘早剥,因危及母子生命,必须进行剖宫产手术。然而经医生、家人轮番劝说,她仍坚决拒绝签字,甚至在手术台上也大喊 要自己生 。最终,医生征得其家人同意后,强行为其进行剖宫产。

婴儿出生不久即因重度窒息抢救无效死亡,手术保住了孕妇的子宫。这一事件发生后,患者签字权与医生处置权之争再度浮出水面,引起了社会广泛的争议。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 争议 ,可以称为医疗行业与媒体完美合作的典范。媒体如何介入事件未可知,但当事医生积极主动地配合采访,将整个事件及时向大众公布,而不是被动地等着媒体来 发现 。虽然该事件本身在法律层面仍存争议,但这次堪称大胆的信息公开让医院的做法得到了一片赞誉之声,和以往不同的是,这种赞誉更多来自于大众。

在今天,媒体的巨大影响力已无可争议。人们普遍理解的媒体已经从报纸、广播、电视逐步发展到网络,在这个以网络为主导的 新媒体时代 中,每个人都是记者和通讯员,每个人都生活在 媒体 中,无论行业群体还是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将自己的声音通过媒介发出来。

现在的对于医患关系的网络舆论,负面言论总体要多于正面言论。主要表现为发帖网友带有主观性,以偏概全,丑化了医疗结构、医护人员的形象,对某件极端事例先入为主,消弱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此外,还有一些网友在炫耀出现医患纠纷后自己的处理方式,很容易引起其他网友的效仿,从而也加剧了医患之间的冲突。

从医院和医生的角度来说,如果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网络舆论,加强网络互动,提供专业的见解,是否能为增进医患之间的信任、减少医患之间的误会和改善医患之间紧张的关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呢?

某家儿科研究所的微博,有100多万粉丝,最近又增长了。他们的微博除了介绍简单的怎样去观察自己的孩子,怎样提早跟医生配合,除了临床治疗和一些疾病支持之外,还会告诉怎么给孩子做营养餐,在家庭正常环境下怎样照顾正常的健康的婴儿,所以广受欢迎。还有某家三甲医院的网站,也算新媒体的一种。因为他们有很多名医,尤其是糖尿病主任是中华医学会的主委,所以很多媒体采访他,很多媒体引用他的话。那么这些话哪些是真的,哪些话是假的,没有办法知道。所以中日友好医院把媒体上所有关于他们医院医生的宣传的话全部拿来跟本人核实,你是不是说过这个话,你是不是参加过这个活动,如果是的,他们就放在医院的官网上面,如果不是就不放在上面,如果要核实,就到官网上核实就可以了,这也是他们在新媒体时代的应用。

医学从来就不只是技术的天下,医生很多能力都体现在医学之外。世界卫生组织给21世纪医生的定义中有一条是: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家。这意味着医生不仅要熟练地运用医学技术治病救人,还要运用大量信息武装头脑,并成功地与人交换思想,分享观点。医生基于自己的专业背景,应该在大多数社交网络和新媒体扮演影响者和意见领袖的角色。

德国新教牧师马丁 尼莫拉(Martin Niemller,1892~1984)在短诗中写到: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沉默往往是当今医疗机构和医生在遭遇医疗纠纷时选择的方式,这或许是一种自我保护,但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这种 保护 只可能是暂时的,长期来看更可能是无效的,它往往把医院和医生推向更复杂的境况。

在新媒体时代,每个医院和医生是否都需要暂时放弃一点自我眼前小的得失,为了不能缺失也不应缺失的角色,勇敢地承担一点,发出自己的声音,成为消除医患间 紧张因素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建设者呢?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