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药资讯 > 医学话题 >

要求医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道德吗?

发布时间:2014-06-16 17:51 类别:医学话题 标签:医学 医患 专门利人医生 毫不利己 来源:环球医学

近年来,一些媒体连续爆出医患冲突的重大案例,引发社会热议。今天的医生与患者为何关系这么紧张?对此,有些媒体一味地做道德清算,似乎只要医生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就天下太平了。可医患冲突紧张医生的错吗?要求医生 毫不利己 道德吗?

对此,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王一方教授有着自己的见解。

今天的医生与患者为何关系这么紧张?

王一方教授认为,医患冲突只是冰山之尖,冰山底座在哪里,都发生了什么?产生这些问题,绝不是因为现代医学无能,也不是因为现代医学无所作为。恰恰是因为它有能效,有所作为。当代医学的困惑,西方学者把它形容为 一道魔咒 ,所谓 做的越多,抱怨越多 , 做得好了,形象糟了 。一些持民粹主义立场的报刊一味地做道德清算,似乎只要医生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就天下太平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理由要求某一个社会职业 毫不利己 ,这本身是不道德的。

再者,许多医患冲突起源于费用分歧,而现代医学的代价提升不是医生个体的错,更不是医学的错,恰恰是因为医学进步了。譬如,1971年CT技术出现之前,医院(包括中国、美国等)里最贵的设备也不超过10万美金。但1972年是一个拐点,这一年人们发明了数码相机,电脑进入商业应用,高技术的医疗设备接二连三出现,像CT、磁共振成像、正电子放射扫描(PET),还有各种各样超声诊断仪,这些设备为临床诊断带来了新气象,但是很费钱。这些新技术新设备给医学开出了昂贵的价格,与老百姓在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沿袭下来的价格预期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再加上现在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之间未必平衡,病查清楚了,却未必有良策施治。

其二,高技术出现以后,不仅带来费用激增,医生的思维和医疗的观念和路径也发生了变化。如今因为 头疼 去看医生,不再像过去那样问很多细节,而是马上请你去做CT检查,加大了诊断成本不说,医生的独立决策能力越来越小,更多的依赖于高技术,高精尖设备的大量运用,悄悄地在医生心中滋生出一种技术主义意识,也就是对技术的过度崇拜和过度依赖。

当下,医生处于有眼睛不能看的状态,所有的征象都交给CT和超声去看。医患之间多了一个第三者 机器。如今的影像技术的确很客观,马上就可以把你脑袋里的沟沟壑壑,脑组织、脑血管一一重现出来,这是现代医学的骄傲。但高技术设备伴生了医患关系的隔膜,这也使得医患之间沟通减少,滋生职业冷漠。机器是冰冷的,人情是温暖的,机器万能与过度替代使得医患之间沟通不屑、不能、不畅。可其实,很多人去看医生,有一个倾诉的愿望、沟通的渴求。

最后,医患关系如此紧张,还有一个中国特有的时代落差问题,我们改革开放的30年,走过了国外50年,甚至100年走过的路。而改革前的医疗几乎是军事共产主义,有相当一部分人享受公费医疗,看病不要钱,农村的合作医疗也是低支付的。要知道人们享受的医疗保健水准也是很低的,属于广覆盖,低标准式的,这30年,我们一步就迈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做事必须讲考核、讲代价、讲效益,人道主义可以讲生命无价,尽一切条件来救助每一个生命个体,但是医疗是有价的,做个头部CT要300块钱,做磁共振、PET的更贵,所以生命无价(天价)和医疗有价之间出现了重大冲突,这不是医院问题,也不是医学的问题,这就是理想社会和医疗现实之间发生的冲突。把理想社会的宏愿压在一个职业人群头上,当然不堪重负了。

医学如何破除对技术和功利主义的信仰和崇拜,来张扬其理想?

医患冲突只是医学现代性危机的一个侧面,媒体是个聚光灯,把大家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了,成为医疗改革的引爆点。看病难、看病贵才是医患矛盾多发的温床。要改革,这是全社会的共识,怎么改?有不同意见,一部分人认为医疗改革就是增加公共财政的投入,然后把这笔钱分好,尽可能公平、公正,天底下的事情不会那么简单,仅仅是把手伸向公共财政的钱袋里拿钱是不够的。

一位经济学家算了一笔账,到2020年,支付高水平的医疗与保健服务,总账单几乎与全球的GDP值基本相当。如果把不确定因素算进来可能还入不敷出。但这笔账在算术上是正确的,在政治上是幼稚的,因为这个方案根本不可行。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会将所有GDP,所有经济成长都用于医疗保健。我们花不起这个钱,资源总是短缺的。所以,医改不光是经济命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文化命题。医改有经济驱动、政治驱动,自然也有人文驱动。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意识到了,觉得它是软指标(金钱、技术才是硬指标),不足为道。

过去我们讲 精神原子弹 ,夸大了精神的作用,但现代医学依然是人的医学,无时不在呼唤着人性,人总是有点精神的。比如说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源于沟通不善,沟通不屑,来自于医生脑子里的家长制意识,医疗格局和家庭结构一样,医生就像父亲,护士就像母亲,病人就像是孩子,完全听命于医生。但是现在研究有所改观,随着设备越来越先进,钱花的越来越多,病人希望自主决策与知情同意,双方的观念都在变,都需要人文调适。

医术是一个很古老的职业,医术是仁术已经成为一个传统观念。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 ,仍然不依不饶, 杏林春暖 的故事在历代传为佳话。人们心目中,对医学、医生有一种潜在的渴求,一种无声的呼唤,是什么呢?是慈爱、是温暖、是悲悯,期待医生除了技术精湛之外还要有人文关怀。一方面要会动手术,另一方面要会摸病人的额头。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