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学病例 > 外科病例 >

外科与正畸联合治疗骨性Ⅰ类双颌前突1例

发布时间:2015-12-12 14:35 类别:外科病例 标签:磨牙 下颌 咬合 交角 来源: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一般资料】

女 24岁

【主诉】

双颌前突。

【临床检查】

恒牙牙合,磨牙及尖牙中性关系;双颌前突;上颌牙列拥挤5mm,下颌牙列拥挤7mm;上颌中线基本对正,下颌中线右偏2mm;纵牙合曲线3mm;前牙覆盖基本正常,覆牙合1mm,上下前牙牙轴唇倾;开闭口运动无异常,关节无弹响,双侧耳屏前无压痛。否认相关系统性疾病及家族史。X线片检查:右下第三磨牙近中阻生。头影测量项目共11项(表1)。

【辅助检查】

测量项目分述如下:1)SNA角:由蝶鞍中心点、鼻根点和上牙槽座点所构成的角;2)SNB角:由蝶鞍中心点、鼻根点和下牙槽座点所构成的角;3)ANB角:由上牙槽座点、鼻根点和下牙槽座点所构成的角;4)IMPA角: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5)U1-NA角:上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连线的交角;6)U1-FH角:上中切牙长轴与眼耳平面的交角;7)L1-NB角:下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连线之交角;8)U1-L1角:上中切牙长轴与下中切牙长轴的交角;9)NA-PA角:由鼻根点至上牙槽座点连线与颏前点至上牙槽座点连线延长线的交角;10)Z角:过软组织颏前点和上下唇突点做切线,该切线与眼耳平面之交角;11)L1-APo:下中切牙前到上牙槽座点-颏前点连线的距离。测量结果表明:SNA角及SNB角较正常值大,上下切牙牙轴唇倾。

【诊断】

凸面型,Ⅰ类颌骨畸形,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

【病例分析】

存在问题:双颌前突;唇部突,开唇露齿;上下切牙唇倾明显;上下牙列Ⅱ度拥挤,上下中线不对正;4颗第三磨牙存在,右下第三磨牙近中阻生;无生长潜力。

【治疗】

采用外科与正畸联合治疗改善患者面容及牙合关系。术前拔除4颗第三磨牙,正畸排齐牙列,调整咬合关系为正颌手术做准备。外科手术回收上下颌前牙区骨段,改善侧貌突度。术后精细调整,实现理想稳定的咬合关系。矫治过程:直丝弓矫治器排齐上下牙列,去代偿,调整咬合关系为正颌手术做准备,时间10.5个月。手术采用上颌前部骨切开术及下颌前部根尖下骨切开术,切除上下颌第一前磨牙及相应区域牙槽骨,回收上下前牙。术后精细调整,时间7个月(图1)。治疗结束时,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面容及咬合关系,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讨论】

Kim等通过评估下颌软硬组织侧貌的变化,比较了单纯正畸治疗与前牙区段截骨手术对双颌前突患者的临床效果发现,手术对于控制切牙移动、改善软硬组织侧貌的疗效优于单纯正畸治疗。

本病例采用外科与正畸联合治疗,迅速、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容貌美观,帮助患者重塑自信。术中楔形截断上下颌第一前磨牙及其牙槽骨,舌向翻转前牙区骨段,纠正前牙牙轴唇倾、改善侧貌突度。这种手术方法会使术后上下颌尖牙与第二前磨牙间出现阶梯,建议在术前调整尖牙及第二前磨牙的位置,这会有利于术后形成正常的牙弓形态,缩短术后精细调整的时间。

另外,此类手术主要施行在上下颌前部,后牙段的咬合关系仍维持原始状态,总体咬合关系比较容易固定,但是由于上下颌骨前部施行了手术,有时容易导致前牙段与后牙段的咬合平面不一致;因此,在术后牵引时,应注意调整断端两侧牙齿的牵引方向,这样一方面能促进伤口的愈合,另一方面也能使断端两侧的牙齿进一步靠拢,消除余留的小间隙。牙槽前部内收之后,软组织的张力和闭口习惯还远远不能适应改变了的硬组织状态,此时应加强唇肌训练,使口周软组织协调一致。

病例来源:国际口腔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