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药资讯 > 医学前沿资讯 >

图解:左心室肥厚与ST

发布时间:2014-08-06 17:31 类别:医学前沿资讯 标签:心电图 肥厚 造影 改变 左心室肥厚 心肌缺血 ST-T改变 来源: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作者:刘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科)


左心室肥厚时,常可伴有心室肌复极异常,在心电图上表现为ST-T改变: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倒置或伴ST段压低,S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直立或伴ST段抬高。


一、机制及定义


正常时,心室肌除极方向是由心内膜下向心外膜下,除极完成后,由心外膜下开始复极,然后逐渐向心内膜下复极。当左室肥厚时,除极时间延长,在心外膜下除极或尚未除极时,心内膜下已经开始复极,心室的复极顺序发生改变,表现为ST-T异常。


根据2009年AHA/ACC/HRS《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建议》(简称《建议》):左室肥厚伴ST-T改变,不再用“劳损”和“典型劳损”,而改称为“继发性ST-T改变”。《建议》强调: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典型劳损”图形较轻度ST-T改变的临床意义更大;也没有证据表明,在无QRS波电压增高时,单凭ST-T改变就可诊断左室肥厚;或存在ST-T异常改变时是否需要修改QRS波电压标准。


二、左心室肥厚相关的ST-T改变


1、以ST-T改变为主心电图改变


【典型病例】


例1 女性,69岁,心悸胸闷1个月。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史。超声心动图:左室肥厚(室间隔15mm,后壁12.7mm)。主要心电图特点:RⅠ>15mm,RaVL>11mm,RⅠ+SⅢ>25mm,SV1+RV5>35mm。R波为主的导联中,ST段下斜型压低,T波负正双向,S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直立。心电图诊断:左室肥厚,ST-T改变,窦性心动过缓。



例2 女性,56岁,胸闷2年,伴心悸1个月。超声心动图:左房增大。冠脉造影:未见异常。左室造影:心尖部局限性肥厚。主要心电图特点:SV1+RV5=35mm。R波为主的导联中,ST段上斜型压低或呈弓背型,T波负正双向。心电图诊断:左室肥厚,ST-T改变。



【心电图分析】


以上2例的特点是QRS波电压并非显著增加,而是以ST-T改变为主要特征。对于心电图上ST-T改变的临床意义,目前临床上常臆断为“心肌缺血”。


例1在出现症状前已经多年有心电图改变,始终被诊断为“心肌缺血”,未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而延误了“左室肥厚”的诊断。虽然不能排除是否存在冠脉病变,但左室肥厚无疑是造成ST-T改变的重要原因。


例2原未行心电图检查,出现症状后心电图检查发现异常,继而超声心电图检查漏诊了心尖部局限性肥厚改变,临床上拟诊“心肌缺血”治疗,症状不能缓解而接受冠脉造影和左室造影,最终经左室造影明确诊断。


因此面对一份和“ST-T改变”的心电图,尽管超声心动图未见左室肥厚,仍有必要复查或选择进一步影像学检查。


2、QRS波电压增加伴ST-T改变


【典型病例】


例3 男性,77岁,胸闷13年,加重1年。高血压史。超声心动图: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室间隔29mm,后壁12mm),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左房增大。冠脉造影:未见异常。主要心电图特点:RⅠ>15mm,RaVL>11mm,RⅠ+SⅢ>25mm,SV1+RV5>35mm,SV3+RaVL>28mm。R波为主的导联中,ST段下斜型压低,T波负正双向,S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直立。心电图诊断:左室肥厚,ST-T改变。




例4 男性,58岁,胸闷、胸痛1年余,加重1个月。糖尿病史。1年前外院曾行冠脉造影和冠脉扩张术,具体结果不详。本次入院因胸痛加重而再次行冠脉造影术,术中未见明显异常。超声心动图:左室肥厚(心尖部),轻度二尖瓣反流。主要心电图特点:RⅠ>15mm,RaVL>11mm,RⅠ+SⅢ>25mm,SV1+RV5>35mm。R波为主的导联中,ST段下斜型压低,T波负正双向,S波为主的导联中,ST段抬高,T波直立。心电图诊断:左室肥厚,ST-T改变。



【心电图分析】


以上2例的特点是QRS波电压显著增加,同时有显著ST-T改变。临床上常常着重关注的是ST-T改变,并以“心肌缺血”来解释其显著异常,而忽略了QRS波电压改变。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持续性无动态改变的ST-T改变,若伴有QRS波电压增加,更多考虑的应是左室肥厚。冠脉病变所致的心肌缺血,其机制是冠脉血供和心肌氧需之间失去平衡的结果,是一个动态改变的过程,因此不难理解在心电图上的ST-T改变也应有动态改变,也就是所谓的“发作性或一过性ST-T改变”。


来源: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3年2月第2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