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为什么我们的大脑不停变卦?
发布时间:2017-02-23 09:23 类别:医学前沿资讯 标签:科普 变卦 来源:未知
我们的每一个决定,从锁定一个模糊声源到选择一个新工作,都来源于一定程度的自信,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若过于缺乏自信,我们就可能会改变主意,推翻之前的决定。
作者是伦敦大学学院惠康基金会神经影像中心(Wellcome Trust Centre for Neuroimaging)首席研究员,研究领域为人脑意识,元认知和决策机制。
美国杰出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说: 世界上有三样东西最为坚硬:钢铁,钻石,和自知(英语中 坚硬 一词还有 困难 之意)。 我们的每一个决定,从锁定一个模糊声源到选择一个新工作,都来源于一定程度的自信,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若过于缺乏自信,我们就可能会改变主意,推翻之前的决定。现在,科学家们正在运用这些选择转换来对自我认知进行浅层研究。事实证明,决策改变是一个经过精确调整的过程,用以监测我们的思维流动。
什么叫做自我认知,思维改变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有两家学派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其中一派认为人之所以会改变决定是因为在决定后持续衡量证据,这一过程叫做决定后证据累积。另一学派则认为大脑在选定一个行动方案后会加入其它机制来主动修正错误。如果人的大脑额区受损,他可能就失去了自我监控和识别错误的能力。
最近进行的两组实验,均通过让实验对象看电脑屏幕后快速作出判断的方法,为我们阐释了思维监控的方式以及自我修正的发生机制。
其中一组实验人员来自剑桥,哥伦比亚和纽约大学,他们让志愿者观察一些闪烁的圆点,看它们是向左移动还是向右移动,然后朝相应方向移动手柄。于此同时,志愿者们还可以上下移动手柄来表明对于所作决定的自信。一旦手柄移动,圆点就会消失不见。多数情况下,志愿者都直接移向所选方向,右上,右下,左上,左下。但偶尔,他们会改变方向和自信度,向中间移动。这是怎么回事?通过把这些行为模式与电脑模型预测进行对比,研究人员发现,思维改变是自下而上发生的。即使屏幕上的圆点已经消失,受试者的神经系统仍在持续收集信息,这就导致了他们或者改变决定,或者改变自信,或者两者同时改变。
第二组研究人员来自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和荷兰莱顿大学,他们采取了另一种机制 由上至下 来进行实践。在试验中,研究人员为志愿者佩戴脑电波头盔以测量脑电活动,并让他们在每一次屏幕出现颜色词时按下按钮。但是,如果同一词出现两次,或字体颜色同意义颜色一致(例如, 红 这个字呈现红色字体),志愿者不可以按按钮。这个任务很难做到快速进行,其平均错误率达到了43%。每当志愿者意识到犯错时,都要按另外一个按钮,以便研究人员对自我监控进行测算。
那么研究人员有哪些发现?在大脑的中顶部区域,有一个已知用来整合感觉信息的信号,在大脑作出选择后,这个信号会增强至临界值,这说明我们用来感知外部世界和反思内部决策所用的是同一机制。有趣的是,每当大脑发现错误时,研究人员都能在额叶皮质检测到 波。这表明,额叶皮质上存在一个 简单粗暴 的误差信号,它能够触发证据的不断累积,并以此判断是否应该改变主意。
上述两组实验均肯定了决策后证据积累的重要作用,但在证据的来源上存在分歧。剑桥研究组认为,证据累积在决策前和决策后是持续进行的。与此相反,圣三一学院研究组则认为是自上而下的信号 信息发挥反馈作用以影响早期进程 提供了额外助力,促使决策发生改变。
两组实验设计的差异使我们只能在有限范围内进行成果对比,这也说明未来的实验应该对两种机制进行综合,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例如,可以在剑桥组的类似实验中监测脑电波,以明确自下而上和由上至下分别对思维变化的影响。
长久以来,心理学家一直对元认知 反思和评估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感兴趣。元认知的神经基础似乎十分复杂多面,但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发现研究简单决策是探索元认知的一个良好起点。如今,富兰克林已经逝世200多年,我们知道了钢铁和钻石由单纯的原子分子构成。也许通过研究简单决策的驱动,我们最终能解开那第三 坚硬 的 物质 自我认知 的奥秘。
参考原文地址:https://aeon.co/ideas/final-decision-why-the-brain-keeps-on-changing-its-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