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药资讯 > 医学前沿资讯 >

肝转移癌介入治疗优势在哪

发布时间:2017-03-03 09:04 类别:医学前沿资讯 标签:转移 优势 来源:未知

  在第三届肿瘤微创介入治疗多学科与靶向治疗论坛上,成立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肝转移癌与转化治疗专家委员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主任朱旭教授对其成立的理由和价值进行了解读。


 在第三届肿瘤微创介入治疗多学科与靶向治疗论坛上,成立了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肝转移癌与转化治疗专家委员会 ,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主任朱旭教授对其成立的理由和价值进行了解读。

 肝转移癌的比例增加应受重视

 随着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及抗病毒治疗的推广普及,中国的乙肝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在明显减少,与此同时,由于生活习惯的改变导致肝转移癌明显增加,肝转移癌已经成为肿瘤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朱旭教授介绍,目前在中国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癌的大致比例为1∶1,而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1∶14~1∶15,这提示未来肝转移癌在我国肝脏肿瘤中所占比例会逐渐增加。此次成立专家委员会,就是为积极推动肝转移癌的诊治和研究,希望联合各方力量共同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进而制定肝转移癌微创介入治疗的规范共识,为肝转移癌的精准治疗作出努力。

 目前,对于肝转移癌的治疗仍首选手术,而后是化疗、靶向治疗、介入治疗等多学科综合诊治。朱旭教授说,临床上有机会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占25%~35%,其余大部分患者因病情限制无法接受根治性手术。近些年,介入治疗肝转移癌的患者比例逐年增多,相关的临床研究也逐年增加,介入治疗的效果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肿瘤治疗专家和患者所认可。朱旭团队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对于无法接受手术治疗,且一二线全身化疗后病情继续进展的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通过保留导管或置泵行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的患者可获得5个月以上的临床缓解期,患者总生存期能达到29.5个月。

 肝动脉持续化疗绝望中带来希望

 在血管性介入治疗中,肝动脉持续化疗在近些年颇受关注。朱旭主任介绍说,肝脏的血供70%来自门脉系统,30%来自肝动脉。以往的研究显示,肝脏肿瘤的血供基本来自于肝动脉。肝动脉持续化疗就是借助这一特点通过介入手段,在肝动脉局部持续灌注化疗药或靶向治疗药物,不仅能在局部达到更高的药物浓度,也不会对肝脏组织造成严重伤害。该团队的研究显示,对于全身化疗后继续进展的患者,应用肝动脉持续化疗,即便是同样的化疗方案,仍可再次获得40%~50%的临床有效率。因此,对于这类终末期患者而言,这是一种值得尝试的选择。

 最合理的治疗需要集思广益

 在众多介入治疗方法中,可大致分为血管性和非血管性介入治疗,前者包括上述肝动脉持续化疗、动脉栓塞等方法,后者包括微波、射频消融、粒子植入等。这些介入治疗均能在肝转移癌综合治疗中取得较好效果,必要时可以采用外科、内科、介入科、放疗科等多学科的综合治疗模式。

 朱旭教授说,不同的患者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同一位患者在不同的治疗阶段,也会有最适合的治疗选择。因此,在介入治疗的领域内,专家委员会将联合其他专科医生,尽快制定多种治疗手段的合理选择方案,推动其规范发展,进而提出专家共识及有力的科研论证支持。在更广泛的领域中,专家委员会希望与致力于肝转移癌的医生联合起来,共同研究寻找证据,为不同患者寻找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

 开展椎体成形模拟手术操作培训

 恶性肿瘤的脊柱骨转移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由此引起的疼痛、活动受限及压缩性骨折,成为患者和临床医生面临的严重问题。既往的对症止痛治疗、内科双膦酸盐抑制骨破坏治疗等不能完好的解决问题,而开放手术对于恶性肿瘤晚期患者风险太大。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及设备的进展,椎体成形术、椎体后凸成形术等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选择手段。

 本次大会开展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引导下介入微创治疗恶性肿瘤的脊柱骨转移瘤,通过球囊扩张、注入骨水泥进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方法,达到迅速止痛,抑制骨破坏进一步发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临床效果显著。本次大会总结以往临床经验,开展第五期临床技术模拟操作培训班,使这一微创技术在临床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