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药资讯 > 医学前沿资讯 >

警惕药源性肝损伤

发布时间:2017-03-09 08:12 类别:医学前沿资讯 标签:警惕 损伤 来源:未知

 药物导致的肝脏损害,俗称“药物肝”。如今,由于药物的广泛使用,“药物肝”的发病率也与日俱增。可导致“药物肝”的药物多达600多种,几乎涉及各类药物。


 在60年代至70年代初,抗感染药物引起肝损伤害最为常见,约占所有药源性肝损害的1/4~1/3。近年来,引起药源性肝损害的药物组成有所改变。经统计,抗结核药占33.7%,中草药占23.7%,解热镇痛药占10.8%,抗肿瘤药占9.3%,抗真菌药占6.7%,抗生素占5.5%,其他类药物占剩余的10.3%.尤其看来,抗结核药引起的肝损害上升至所有的药物之首,这可能与近年来我国的结核病发病率上升有关。其次是中草药引起的肝损害,过去认为,中草药的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少,很少引起肝损害。但近年来中草药所致的不良反应逐年增加。这可能与近年来大量开发中草药制剂有关。

什么是药源性肝损伤?

 其定义为由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导致肝脏发生不同程度的器质性和/或功能性损害。它可发生于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人,也可以发生在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患者。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大多数药物均系在肝内进行氧化、还原、水解、羟化、脱疏基和脱羧基、排出等代谢过程。即药物进入人体后必须通过肝脏的肝细胞摄取药物,经肝内代谢,再由胆道系统中排泄。这使肝脏与药物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也决定了肝脏易受到药物损害。

能引起肝损伤的药物有哪些?

 1.抗生素类,如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钠、异烟肼等;大环内酯类药,如红霉素、螺旋霉素等;四环素类等等。

 2.解热镇痛药物:如水杨酸类、扑热息痛片、非那西汀、消炎痛、阿司匹林、保泰松等。

 3.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奋乃静。

 4.抗抑郁药物:阿米替林。

 5.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

 6.镇静药: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眠灵、安定等。

 7.抗甲亢药物:他巴唑、甲亢平、丙基硫氧嘧啶等。

 8.抗肿瘤药物:6-琉基嘌呤、丝裂霉素、环磷酰胺、瘤可宁、光辉霉素等、更生霉素、环磷酰胺等。

 9.降糖药物:优降糖、拜糖平等。

 10.心血管用药:异搏定、安搏律定等。

 11.性激素类:口服避孕药甲地孕酮、炔诺酮或炔雌醇,同化激素甲基睾丸酮等。

 12.中药包括青黛、川楝子、山豆根、山慈姑等。

药源性肝损害临床特点

 发热为早期症状,约57%-75%的患者用药后7天-23天出现不规则的发热,随后出现消化道症状(60%),皮肤瘙痒(约35%-65%),黄疸(约25%-60%),皮疹(约30%-45%),淤胆型肝炎较多见。有些药物不仅引起肝脏损害,还可使胃肠、肾、胰等多种脏器受损,如四氯化碳,对乙酰氨基酚等。

药源性肝损害的治疗与预防

 药源性肝损害,迄今为止尚缺乏特异的治疗方法,其处理的对策以预防为主,定期监测,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治疗

 一旦确诊为药物性肝炎,应该立即停用已知或可疑的药物,减少活动,给予保肝解毒药物治疗,如维生素,保肝降酶经典药物 水林佳等。根据引起肝脏中毒的具体药物种类,应用对症的解毒药物,如异烟肼引起的药物肝炎,可用大剂量的维生素B6静脉点滴。对于过敏体质、黄疸较深者,可以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待病情改善后,逐渐减量。

预防

 药物性肝损害的预防重点是注意安全用药,尽量少用或不用肝毒性药物。不符合治疗药物的适应症时,千万不能勉强用药,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和使用剂量用药。保护易感人群,避免危险因素。对原有药物过敏史及肝、肾疾病的患者,用药更要谨慎,尽量少用药。严密监测肝功能,一旦发现及时处理。这样才可以防患于未然,将药源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减少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