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药资讯 > 医学前沿资讯 >

你应该记住的19个功能性胃肠病

发布时间:2017-03-18 09:53 类别:医学前沿资讯 标签:你应该 记住 来源:未知

  功能性胃肠病是指具有腹胀、腹痛、腹泻及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但缺乏器质性疾病(如胃炎、肠炎等)或其他证据的一组疾病,在普通人群的发生率达到23.5%~74%。小编简单整理了19个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表现,以飨读者。


 功能性胃肠病是指具有腹胀、腹痛、腹泻及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但缺乏器质性疾病(如胃炎、肠炎等)或其他证据的一组疾病,在普通人群的发生率达到23.5%~74%。小编简单整理了19个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表现,以飨读者。

 1.功能性烧心

 烧心是英语国家患者用于描述胸骨后烧灼样疼痛或不适症状的一个术语。不同国家及语言对胸骨后烧灼样疼痛或不适临床症状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我国患者就很少用烧心来表达这种临床症状,患者通常描述为胸骨后 灼热 火烧样 疼痛或不适。烧心被认为是胃食管反流病最常见及典型临床症状,但有少数患者经过目前的检测手段未能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关的胃食管反流,抑制胃酸治疗也不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这部分患者目前被认为属于功能性烧心(functional heartburn,FH)。功能性烧心是指缺乏GERD组织病理依据的动力障碍性或器质性疾病证据的发作性胸骨后烧灼样不适或疼痛。FH是最常见的功能性食管疾病,依据最新罗马III标准从以往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中划分出来。

 2.功能性吞咽困难

 功能性吞咽困难(FD)是指食物通过食管时感觉食物黏着、停滞或食管疼痛,而无组织结构和生物化学方面异常证据的一类食管功能障碍性疾病。以咽部异物感、咽下困难为主要特征,并具有慢性和反复发作的特点,需经胃镜或钡餐透视排除食管器质性病变。这类患者除了食管运动功能异常外,食管腔内对各种刺激敏感性增强,患者心理应激、焦虑、抑郁,较其他功能性肠病更为多见。

 3.食管源性功能性胸痛

 胸痛的可能原因有很多,如心源性、食管源性、肺源性或来源于肌肉骨骼。而食管源性功能性胸痛,又称非特异性胸痛、非心源性胸痛、非典型胸痛、以发作性的胸骨后部位的内脏样疼痛为特点,并不存在心源性、食管源性、肺源性或肌肉骨骼器官疾病。是一种良性的慢性病。

 4.癔球症

 癔球症是一种常见的主观感觉,中医又称 梅核气 ,多表现为咽部非疼痛性异物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也有患者描述咽部紧缩感,临床症状可持续或间歇发作,程度不等,无吞咽困难且进食常可缓解,干咽及不良情绪常可加重,但可观检查又查不出咽喉、食管等邻近器官的器质性病变,目前已将其归入功能性食管疾病中。目前确切的病因及病理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精神心理因素、及食管运动功能等有关。治疗方面主要包括控制反流、重视精神心理作用及催眠疗法等综合治疗。

 5.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经常规检查(包括内镜和血清学检测)排除器质性疾病,或者常规检查的异常发现不能解释其病因的一组临床症状群。FD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还有嗳气、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要求临床症状病程在6个月以上。FD患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6.嗳气症

 嗳气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也是常见的生理现象。嗳气过多,对患者造成显着困扰时才考虑为疾病状态的嗳气,即嗳气症。嗳气症曾被称为神经性嗳气,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连续性嗳气,但缺乏可解释临床症状的结构和代谢异常证据。罗马II诊断标准将所有过度嗳气视为吞气症,而最新的罗马III诊断标准则根据临床能否观察或检测到过度吞咽气体,将本病分为两个临床亚型:吞气症和非特异型过度嗳气。

 7.恶心与呕吐

 恶心是一种不自主产生急迫的、难以压抑将要呕吐的感觉,常伴有上腹部或腹部不适和迷走神经兴奋临床症状,如流涎、出汗、皮肤苍白、血压下降、及心动过缓等。呕吐系反射性腹壁肌肉和膈肌收缩、幽门括约肌和下食管括约肌松弛、舌根下收、声门关闭和后咽部开发,致使腹内压和胸内负压增加,胃内甚至小肠内容物经食管和口腔吐出体外的现象。恶心、呕吐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可将胃内甚至肠道内有害物质排出体外,但频繁而剧烈的恶心呕吐会引起营养不良、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甚至引起吸入性肺炎、食管或胃等器官的损伤。部分患者经常规检查未能发现引起恶心、呕吐的器质性原因,曾被归类于心音性呕吐,然而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上述患者合并有精神表现,罗马III诊断标准将其归为功能性胃肠疾病的一种,并分为三类:周期性不呕吐综合征(CVS)、功能性呕吐(FV)、以及慢性特发性恶心(CIN)。

 8.反刍综合征

 反刍综合征是指将刚摄入的食物反复地、不费力地反流到口腔,再咀嚼后咽下或吐出。典型的反刍综合征并不伴有嗳气或呕吐。这是一种反射反应,而非意识行为。反刍现象常见于牛羊等动物,这些动物胃内有多个腔。人类中这一现象并不常见,多发生于婴儿和渐进性残疾患者。但目前广泛认为在所有年龄段和所有认知水平的男性和女性中均可发病。总体女性较男性常见。由于成人反刍综合征未被充分认识,常误诊为继发于胃轻瘫或胃食管反流病的呕吐。在有反胃、呕吐(尤其餐后)和体重减轻的患者的鉴别诊断中应考虑该病。

 9.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消化科门诊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之一,其临床特征为腹痛或腹部不适同时伴有排便习惯异常改变,缺乏形态学和生化指标异常。IBS为一种全球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发病机制包括遗传环境因素、胃肠动力改变、内脏高敏感性、肠道感染和炎症、慢性应激(心理异常、负性生活事件等)肠道细菌过度增生和脑-肠轴相互调控障碍等。

 10.功能性腹胀

 功能性腹胀是功能性胃肠病的一种,主要是一种反复出现的腹部膨胀的感觉,伴有或不伴有可测量出的腹围增加。功能性腹胀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由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针对性不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社会医疗带来损失。

 11.功能性便秘

 慢性便秘(CC)不但在临床上非常常见,一般人群也十分普遍,很多儿童和老年人发生便秘;慢性便秘不但涉及消化科,还会涉及糖尿病、手术后、孕妇肿瘤等疾病,不少药物也会引起便秘;便秘不但与肛门直肠疾病关系密切,而且可能在大肠癌、肝性脑病、乳腺疾病及阿尔茨海默病等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过度用力排便甚至可诱发急性心脑血管以外,导致患者死亡。功能性便秘(FC)为胃肠道功能性疾病,主要由胃肠道动力功能降低及直肠肛管运动不协调所致。临床上便秘是指排硬便或干球便、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后者包括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直肠肛门梗阻感、阻塞感、手法辅助排便等。功能性便秘的病因并未完全明确,与多种因素相关。在排除报警临床症状的基础上,以罗马III标准给予诊断,之后进行经验性治疗,而对于难治性功能性便秘的患者,需要完善肠传输试验、肛管测压、排便造影等检查以明确便秘分型,从而指导治疗,同时注意功能性便秘患者的心理评估。

 12.功能性腹泻

 功能性腹泻是指持续或反复排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即Bristol粪便分型中的6型或7型),不伴有明显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临床症状的综合征。或者缺乏能够解释腹泻临床症状的器质性病因,也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在亚洲,约有4.5%的人患有功能性腹泻。

 13.功能性腹痛综合征

 功能性腹痛综合征(FAPS)是以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持续至少6个月,不伴明显的肠道临床症状;疼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日常生活,但缺乏可以解释腹痛的结构或生化异常。FAPS在临床上不如其他功能性胃肠病常见,容易与肠易激综合征等相混淆。

 14.胆囊功能障

 胆囊和Oddi括约肌正常的生理功能是调控胆汁从肝脏经胆管及胰液经胰管向十二指肠的排泌。此过程中某一环节的功能障碍都可导致胆汁、胰液排出受阻,使胆管和胰管内压力升高,临床上可引起患者间断性上腹疼痛、一过性肝酶或胰酶升高、胆总管扩张,甚至胰腺炎的发作。可进一步分为3种疾病:胆囊功能障碍、胆管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和胰管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

 15.胆管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

 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是指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异常(痉挛)引起的腹痛、肝酶和(或)胰酶升高、胆总管扩张和胰腺炎发作。Oddi括约肌位于胆管和胰管在十二指肠乳头的交汇处,根据Oddi括约肌动力异常的部位分为胆管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和胰管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两种类型。胆管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常见于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少数有胆囊的患者也可出现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但需要首先除外胆囊功能障碍。胆管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以间歇性发作的胆源性疼痛伴肝脏生化指标异常为特征,胆管Oddi括约肌压力测定是诊断本病的 金标准 。

 16.胰管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

 胰管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尽管可以向背部放射,但有时难以和胆源性疼痛相鉴别。腹痛发时伴有血清胰酶和脂肪酶指标的升高,但没有明显的胰腺炎表现,通常缺乏明确的已知可导致胰腺炎的病因(如胆石症、酗酒、自身免疫、胰腺分裂、药物或遗传异常等),有研究表明其与特发性复发性胰腺炎有一定相关性。

 17.功能性大便失禁

 大便失禁(FI)是指反复发生不由自主的排出粪质或不能控制的排出粪便,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单纯的不能控制排气不应该诊断为大便失禁。

 18.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

 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FAP)是肛门直肠的运动、感觉功能由于生理变化及神经支配障碍而产生一种功能性疾病,反复发作的肛门直肠短暂性疼痛是其表现。该病尚未发现特异性病因,受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较大,以症状为基础,该病可分为慢性肛门痛和痉挛性肛门痛两种类型。两者常同时存在,但可根据疼痛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和临床表现加以区分。

 19.功能性排便障碍

 2006年功能性胃肠病(FGID)的罗马III标准中,提出了功能性排便障碍(FDD)的概念,取代了罗马II标准中的盆底肌协调障碍(PFD),并将其归入功能性肛门直肠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