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药资讯 > 医学前沿资讯 >

Stroke: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预测因素

发布时间:2017-04-05 08:39 类别:医学前沿资讯 标签:缺血性 出血 来源:未知

Stroke: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预测因素分析! 作者:佚名 来源:MedSci 日期:2017-04-04   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一个主要安全问题。近日,卒中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该研究的目的是评估临床中血管内治疗后发生SICH的风险和其相关危险因素。


 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一个主要安全问题。近日,卒中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该研究的目的是评估临床中血管内治疗后发生SICH的风险和其相关危险因素。

 研究人员从中国21个卒中中心招募采用支架样取栓器进行前循环阻塞动脉再通治疗的卒中患者。根据海德堡出血分类,将颅内出血分为症状性和无症状性脑出血。研究人员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ICH的预测因子。

 在632例招募的患者中,101例(16%)患者在血管内介入治疗后72小时内诊断为SICH。在SICH的患者中90天死亡率较高相比于没有SICH的患者(65.3% vs. 18.8%;P 0.001)。在多变量分析中,基础中性粒细胞比值 0.83(比值比[OR]为2.07;95%可信区间[CI]为1.24-3.46)、预处理阿尔伯塔卒中计划早期CT评分 6(OR为2.27;95%CI为1.24-4.14)、心源性栓塞型卒中(OR为1.91;95%CI为1.13-3.25)、较差的侧支循环(OR为1.97;95%CI为1.16-3.36)、从症状发作到腹股沟穿刺延迟 270分钟(OR为1.70;95%CI为1.03-2.80),支架样取栓 3次(OR为2.55;95%CI为1.40-4.65)与血管内介入治疗后与SICH的发生相关。

 在亚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取栓后SICH的发生率较高。心源性卒中、侧支循环较差、延迟介入治疗、支架取栓装置多次通过、较低的预处理阿尔伯塔卒中计划早期CT评分、较高的基础中性粒细胞比率可能增加发生SICH的风险。

 原始出处:

 Yonggang Hao,et al.Predictors for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After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Stroke. 2017. https://doi.org/10.1161/STROKEAHA.116.01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