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药资讯 > 医学前沿资讯 >

为口服避孕药“申冤”:不致癌反防癌,保护期长达30年

发布时间:2017-04-08 09:20 类别:医学前沿资讯 标签:保护期 申冤 来源:未知

为口服避孕药“申冤”:不致癌反防癌,保护期长达30年 作者:吴敏江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来源:医脉通 日期:2017-04-06  口服避孕药的使用受到不同的国家、年龄、教育背景和结婚状态的影响。例如大约1200万美国妇女,四分之一16-49岁的英国妇女服用避孕药,在日本却只有1%的妇女使用避孕药。而我国由于思想较为保守,社会各阶层对性教育还都褒贬不一,更何况去宣传何种避孕方式有效、何种避孕方式危害最少呢?


 口服避孕药的使用受到不同的国家、年龄、教育背景和结婚状态的影响。例如大约1200万美国妇女,四分之一16-49岁的英国妇女服用避孕药,在日本却只有1%的妇女使用避孕药。而我国由于思想较为保守,社会各阶层对性教育还都褒贬不一,更何况去宣传何种避孕方式有效、何种避孕方式危害最少呢?

 即使是那些有意愿采用避孕措施的女性,看到口服避孕药说明书或者道听途说口服避孕药不良反应有多么严重后,最后对口服避孕药都会望而止步!曾经也有人咨询笔者:口服避孕药这么多不良反应,能吃吗?长期服用的话,这不等于慢性自杀吗?据2013年中国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显示,每年人工流产的数目有1300万人次,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这对中国女性的伤害不言而喻。难道跟每年1300万人次的人流伤害相比,口服避孕药更可怕吗?

 自1960年批准使用避孕药以来,由于其无论对于第一年新使用者还是有经验的使用者,避孕药都是目前失败率最低的避孕手段,因此口服避孕药快速成为非常普及的生育控制方法,同时对避孕药的不良反应也争议一直不断,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改造,避孕药在药物成分、给药剂量以及给药时间方面以及增强避孕效果、降低不良反应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口服避孕药到目前为止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轻微影响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代谢、肾上腺素和血压水平、凝血系统、胸痛、头痛、恶心,呕吐等,另外中止口服避孕药后,前三周可能会影响受孕,但并不影响以后怀孕率或者受孕时间。

 口服避孕药真的那么可怕,难道没有任何好处?

 1991年《国际生育杂志》总结了1960至1990这30年来口服避孕药的好处,这里笔者暂不详细表述其好处。但笔者要强调一下这篇文章: 终身癌症风险与口服避孕药的关联 。

 2017年2月8日一篇堪称全世界最长的研究发表在《美国产科和妇科学杂志》。这项研究持续44年,共有46022人被纳入研究。也正因为长时间、大样本的研究才能让科学家窥探避孕药的效果以及服用避孕药带来的利益和风险。这项研究显示长期使用避孕药的女性与从未使用过避孕药的女性相比,总体终生癌症风险降低56.1%,主要降低患癌风险的病种为结肠癌(81%)、子宫内膜癌(66%)、卵巢癌(67%)、淋巴血液系统癌(74%);尽管长期使用避孕药,但对那些吸烟女性的肺癌风险增加。服用过避孕药的女性罹患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概率显着降低,这种保护效应至少能在停药后持续30年,另外该研究也关注了避孕药会不会让女性罹患其他癌症的可能性增加,最后发现在服药女性变老后,这些药物不会增加她们罹患其他癌症的风险。也就是说,口服避孕药不但不会增加患癌风险,反而可降低多种癌症风险,而且保护期长达30年!!!

 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发展,医学领域已经基本确认复合口服避孕药不会造成癌症以及肥胖。口服避孕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相对意外怀孕造成的危害,服用避孕药对妇女健康利远大于弊。另外研究专家丽萨 伊费森博士提醒: 这个研究带来的信息是,妇女长期服用避孕药,她们的健康问题的风险并没有增加,甚至对健康更有益,但并不推荐妇女服用避孕药来防治相关癌症。

 原始出处:

 1.Woutersz TB.Benefitsof oral contraception: thirty years experience.Int J Fertil. 1991;36 Suppl3:26-31.

 2.P rez-CamposEF.Ethinylestradiol/dienogest in oral contraception.Drugs. 2010 Apr16;70(6):681-9.

 3.Iversen L,Sivasubramaniam S, Lee AJ, Fielding S, Hannaford PC2.Lifetime cancer risk andcombined oral contraceptives: the Royal College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Oral Contraception Study.Am J Obstet Gynecol. 2017 Feb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