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药资讯 > 医学前沿资讯 >

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的研究现状

发布时间:2017-04-13 08:37 类别:医学前沿资讯 标签:孤立 中枢神经系统 来源:未知

  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SFT)是一种少见的梭形细胞肿瘤,最初被认为起源于浆膜腔的问皮细胞,Kemperer和Robin于1931年报道发生于脏层胸膜的SFF,后来陆续发现也有发生于浆膜以外的多种脏器及软组织,如上呼吸道、肺、纵膈、心包膜、鼻腔、眼眶、腮腺、肝、肾、睾丸及中枢神经系统。


 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SFT)是一种少见的梭形细胞肿瘤,最初被认为起源于浆膜腔的问皮细胞,Kemperer和Robin于1931年报道发生于脏层胸膜的SFF,后来陆续发现也有发生于浆膜以外的多种脏器及软组织,如上呼吸道、肺、纵膈、心包膜、鼻腔、眼眶、腮腺、肝、肾、睾丸及中枢神经系统。

 随着临床病例的累积和病理学诊断技术的发展,目前,SFT起源于间质细胞的观念已被广泛接受。1996年,Cameiro等报道了发生于脑膜的首个SFrl 病例。迄今为止,有报道的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SFT ofcentral nelVOllS system,cSFT)仅有200例左右,其中大多是个案或小宗病例,罕见超过10例的报道。

1.流行病学:

 由于病例数较少,流行病学研究还没有大量的统计资料。Schweizer等和朱宏达等研究发现,NAB2一STAT6融合基因是一个参与了SFT发生过程的新的癌基因。现有资料显示,cSFT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好发,Maran Gonzalez等报道了1例cSFT发生在22周胎儿。男女性别发病无明显差异。Metellus等报道,好发部位为后颅窝(33.3%)、椎管(33.3%)和幕上(22.2%)。

 尹卫宁等报道好发部位为幕上(42.86%)、后颅窝(17.86%)、椎管(14.29%)。Caroli等研究亦显示,发生于颅窝和椎管的比率分别为26.5%和26.5%。

2.病理学检查:

 以往研究认为,cSFT来源于CD34(+)的树突状间叶细胞,但后来发现了来源于髓内、深皮质cSFT的病例。但上述来源受到质疑,目前更倾向来源于间质细胞。cSFT生物学行为具有不确定性,典型的cSFT由交替性分布的富细胞区和少细胞区组成,这种排列模式曾被描述为无特征构像。

 瘤细胞间可见粗细不等、均质红染的胶原纤维沉积,以少细胞区为著。富细胞区内瘤细胞呈短梭形或卵圆形,中到重度不典型,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较粗,核膜增厚,部分细胞核仁明显,核分裂像多见。少细胞区内瘤细胞呈纤细的梭形,细胞异型不明显,血管增生显著,部分血管有透明变性。组织学上诊断恶性cSFT主要根据以下4个方面:肿瘤组织富有细胞、每10个高倍镜视野下核分裂象 4个、核异型性明显、广泛出血坏死。符合其中1条即可诊断为恶性cSFT。

 免疫组化对于cSF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瘤细胞表现为弥漫性CD34、Vimentin、CD99、Bcl-2阳性,而Des、CK、EMA、S-100蛋白均为阴性。由于CD34的阳性率达到90%~95%,Bcl-2的敏感性高于CD34,故而二者一度被认为是SFT的特异性标志物。目前发现,CD34广泛存在于SFT、脑膜瘤、神经纤维瘤、血管和神经肿瘤等病变中,Bcl~2是一种凋亡抑制蛋白,仅能反映肿瘤细胞的凋亡被抑制程度,二者并不能作为SVF的特异性标志物。

3.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cSFT多发生于大脑前叶、斜坡、小脑幕以及脑室,也有病例发生于小脑脑桥角及鞍区。大脑凸面并不多见。临床表现主要为肿瘤占位和颅内压增高症状。根据肿瘤部位及大小出现如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嗅觉丧失、视野缺失、共济失调、偏瘫等相应症状。文献报道,约有1/4的患者可产生胰岛素样因子而伴有低血糖、杵状指等副瘤综合征。因cSFT组织学形态多样,临床特征及影像表现也缺乏特异性,故术前确诊困难,常需与脑膜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神经鞘瘤等鉴别。

 (1)脑膜瘤:好发于大脑凸面、矢状窦旁;起源于蛛网膜帽状细胞,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MR T1加权像(T1WI)及T2WI与脑实质信号基本一致,增强MR常见 脑膜尾征 ,瘤周一般无水肿。

 (2)血管外皮细胞瘤:多见于男性患者,男女比例接近2:1;起源于毛细血管Zimmerman细胞,肿瘤多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CT呈稍高密度、等密度,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等信号,信号可不均一,增强扫描肿瘤不均匀强化,瘤周一般无水肿或水肿轻微。

 (3)神经鞘瘤:多位于小脑脑桥角,大的神经鞘瘤常有囊变坏死,呈不规则环状强化。

 (4)脑转移瘤:由于出血、坏死、囊变呈现不同的T2WI信号,可为实性、环形、规则或不规则、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4.影像学检查:

 cSFT的CT影像多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境界清楚,少数呈分叶状。MRI信号能直接反映肿瘤组织特征,cSFT显示T1WI多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T2WI信号多变。高信号反映肿瘤富细胞区,低信号区多为致密的胶原纤维。肿瘤偶见 脑膜尾征 ,常伴有瘤周水肿,钙化、出血、坏死及囊性变少见。cSFT在T1或T2序列,特别是,T2序列多见条索状低信号,Nawashiro等认为,在他序列中肿瘤的胶原纤维为低信号,而富细胞区为高信号,故而cSFT在T2序列呈现出特征性的高低混杂信号,这种特征在脑膜瘤中不常见。

5.治疗:

 cSFT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影响cSFT预后最重要的因素是能否做到全切除。幕上肿瘤大多能全切,手术的关键是处理好与静脉窦及功能区的关系。而肿瘤位于幕下或颅底,尤其是中颅底、鞍区、小脑脑桥角等部位的肿瘤与神经、血管及静脉窦关系密切,全切除困难。根据肿瘤部位采取相应的手术入路,对不能全切除的肿瘤及恶性cSFT可以辅以放疗或伽玛刀照射。

6.肿瘤的复发与转移:

 cSFT多为良性发展过程,不能全切者易复发,但鲜有转移。转移途径一般有2种方式:(1)脑脊液播散,种植至邻近部位。(2)颅外转移至颈胸部软组织,也可转移至肺、肝和骨。Metellus等报道了18例cSFT平均随访45.3个月,复发率约为50%。Vassal等报道1例鞍区cSFT全切除后3次局部复发,并侵犯视交叉、海绵窦及颈动脉。Ng等报道1例SFT术后10年内3次复发并转移,Pakasa等报道1例小脑幕SFT术后4次原位复发,随访第25年转移至右肺,第26年侵犯小脑。

7.预后:

 2007年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SFT归为脑膜间叶组织肿瘤(WHO l级),为良性病变,但其生物学行为与形态学改变并不完全一致,故临床上发现有低度恶性或潜在恶性的cSFT。大部分cSFT为良性病程,少数可表现恶性肿瘤特征,约10%~15%具有侵袭性而可能发生恶变。Schulz等发现,SFT患者出现CD34低表达并伴有IGF2高表达时肿瘤恶变及转移率增高。由于cSFT生物学行为复杂,良恶性诊断标准尚未完伞统一,远期疗效也需进一步追踪观察,需要长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