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药资讯 > 医学前沿资讯 >

镇痛药与解热镇痛抗炎药,你还傻傻分不清?

发布时间:2017-04-18 08:28 类别:医学前沿资讯 标签:解热 你还 来源:未知

镇痛药与解热镇痛抗炎药,你还傻傻分不清? 作者: 陈百泉 来源:药物与用药安全 日期:2017-04-16  镇痛药,一般特指中枢性镇痛药或称为麻醉类镇痛药,即属于阿片(鸦片)类提取物或人工合成品,具强大的镇痛作用,但多次使用后易产生精神和躯体(生理)依赖性(成瘾性)。 解热镇痛抗炎药,又称外周性镇痛药,非甾体类抗炎药。是一大类具不同化学结构的弱、中效镇痛药,其中大多数还具有很强的解热、抗炎作用。 一、镇痛药 中枢性镇痛药的典型代表是吗啡(Morphine,MOP),吗啡来源于阿片(鸦片,俗称大烟),吗


 镇痛药,一般特指中枢性镇痛药或称为 麻醉类镇痛药 ,即属于阿片(鸦片)类提取物或人工合成品,具强大的镇痛作用,但多次使用后易产生精神和躯体(生理)依赖性(成瘾性)。

 解热镇痛抗炎药,又称外周性镇痛药,非甾体类抗炎药。是一大类具不同化学结构的弱、中效镇痛药,其中大多数还具有很强的解热、抗炎作用。

一、镇痛药

 中枢性镇痛药的典型代表是吗啡(Morphine,MOP),吗啡来源于阿片(鸦片,俗称大烟),吗啡是鸦片中的主要生物碱,1806年为德国化学家F.W.A.泽尔蒂纳分离出。1952年,Gates完成了吗啡的全流程合成,证实了它的分子式和结构式。

 阿片源于罂粟植物蒴果,其含有数十种生物碱,主要生物碱是吗啡,约含吗啡4%~ 21%。

 鸦片中除含有阿片类生物碱(作用于阿片受体)外,还含有大量的罂粟碱(不作用于阿片受体),有平滑肌松弛作用,无镇痛作用,临床上用于扩张外周血管。

 

(一)镇痛药分类

1. 按来源分类:

 ⑴ 来源于罂粟的天然提取物:吗啡、可待因。

 ⑵ 半合成衍生物:如双氢可待因、二乙酰吗啡(海洛因)。

 ⑶ 全合成的阿片类镇痛药:①苯哌啶类,如哌替啶、芬太尼等;②吗啡烷类,如左吗喃、左啡诺;③苯并吗啡烷类,如喷他佐辛;④二苯甲烷类,如美沙酮,右丙氧芬。

 

2. 按作用性质分类:

 ⑴阿片受体完全激动药:吗啡、可待因、芬太尼、哌替啶等

 ⑵ 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丁丙诺啡

 ⑶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喷他佐辛、纳布啡(以激动为主)和烯丙吗啡(以拮抗为主)

 ⑷阿片受体拮抗药:纳洛酮、纳曲酮、去甲纳曲酮等

3. 按镇痛强度分类:

 ⑴强阿片类药:包括吗啡、芬太尼、哌替啶、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的辅助用药以及术后镇痛和中、重度癌痛、慢性痛的治疗。

 ⑵弱阿片类药:如可待因、双氢可待因。弱阿片药主要用于轻、中度急慢性疼痛和癌痛的治疗。

(二)药理作用及特点

 ⑴ 镇痛镇静作用:具强大的镇痛作用,镇痛同时可起到镇静作用并使病人入睡。可产生欣快感,是导致成瘾的原因。临床主要用于晚期癌性疼痛和严重的创伤性疼痛。

 ⑵ 呼吸抑制作用: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中CO2张力的敏感性。过量中毒可致呼吸停止。

 ⑶ 镇咳作用:通过抑制咳嗽中枢而具有强大的镇咳作用。对于严重的无痰性干咳、晚期肺癌所致的刺激性咳嗽临床一般使用镇咳作用相对较强、而成瘾性较弱的可待因。感染性呼吸道疾病所致的咳嗽应以使用抗感染药物为主。

 ⑷ 止泻作用:本类药物中吗啡能够增强肠道平滑肌的张力并减少其推进性蠕动,使肠内容物排泄减慢、对水分吸收增加而起到止泻作用,临床用于非感染性的消耗性腹泻的症状控制。其他品种的此作用较弱。

 ⑸ 其他:通过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阿片受体还可产生缩瞳、催吐作用,较大剂量使用时也能扩张外周血管导致血压下降。

 

 很早人们就知道柳树皮的水煎液能用于镇痛,后从柳树皮中提取出水杨酸(Salicylic Acid),因此又被称为 柳酸 。早期人们使用的水杨酸盐制剂(水杨酸钠)对胃肠黏膜的损害极大,是导致治疗中止的主要原因。

 早在1853年夏天,弗雷德里克 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乙酸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乙酰化的水杨酸,Aspirin,阿司匹林),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7年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 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对胃肠黏膜损害较水杨酸钠盐明显减轻。

 阿司匹林于1898年上市。后来发现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于是重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将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衍生物与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等含羟基聚合物进行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产物的抗炎性和解热止痛性比游离的阿司匹林更为长效。

 阿司匹林已应用一百多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三大经典药物被认为是:阿司匹林、胰岛素和青霉素),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在体内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具有抗血栓的作用,这与TXA2(血栓烷A2)的生成减少有关。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解热镇痛抗炎药物的发展历程:

 1952年:保泰松问世,开始使用NSAIDs名称。

 1960年:吲哚乙酸类药物吲哚美辛上市。

 1971年:John Vane等发现NSAIDs抑制COX,使PGs产生减少。随后相继推出了丙酸类(布洛芬等)、苯乙酸类(双氯芬酸)、昔康类(吡罗昔康),不同剂型的开发也相继进行。

 1998年:根据COX理论研制的两个昔布类特异性COX-2抑制剂相继诞生:塞来昔布-辉瑞公司的西乐葆,罗非昔布-默沙东公司的万络。

 

(一)解热镇痛抗炎药分类

 本类药物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

1. 按照药物的作用机制分类:

 ⑴ 非选择性COX抑制剂: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吡罗昔康、双氯芬酸等;

 ⑵ 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尼美舒利、美洛昔康等;

 ⑶ 高度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罗非昔布等。

2. 按照药物的化学结构分类:

 ⑴水杨酸类:阿司匹林、水杨酸钠、二氟尼柳、水杨酸酯等;

 ⑵ 苯胺类:非那西丁、氨基比林、安乃近、尼美舒利等;

 ⑶ 乙酸类:吲哚美辛、舒林酸、阿西美辛、依托考昔等;

 ⑷ 苯乙酸类:双氯芬酸、苯克洛酸等;

 ⑸ 丙酸类:布洛芬、酮洛芬、芬布芬、蔡普生、非诺洛芬等;

 ⑹ 灭酸类:甲芬那酸、甲氯芬那酸等;

 ⑺ 吡唑酮类:安替比林、氨基比林、安乃近、保泰松、经基保泰松等;

 ⑻ 昔康类:吡罗昔康、替诺昔康、美洛昔康、氯诺昔康等;

 ⑼ 昔布类:罗非昔布、塞来昔布;

 ⑽ 其他类:蔡丁美酮等。

(二)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作用原理与特点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作用机制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对COXⅡ和COXⅠ作用的比值(IC50, mol/L)

 药理作用及其特点

(三)部分药物特点及应用注意

 1. 本类药物只有阿司匹林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抗血小板聚集的最大剂量是300mg/d,一般常用剂量是75~150mg/d。

 2. 苯胺类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安乃近和氨基比林没有抗炎作用。

 3. 一般情况下,药物的胃肠黏膜损害作用与其抗炎作用呈正相关。

 4. 本类药物中用于解热、镇痛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较少、较多在抗感冒复方制剂中出现的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

 5. 抗炎作用较强的药物是吲哚美辛,作用时间较长效的是吡罗昔康,不良反应较少的传统药物是布洛芬、双氯芬酸,最少的是新型尼美舒利、美洛昔康和塞来昔布。

(一)中枢性(阿片类)镇痛药

 1. 创伤性疼痛、晚期癌性疼痛、手术后疼痛、严重心绞痛、严重骨折、分娩痛的止痛。

 2. 其他:心源性哮喘、消耗性腹泻等。

(三)解热镇痛抗炎药

 1. 用于头疼、关节痛、肌肉痛、月经痛、轻中度癌性疼痛等各种炎症相关性疼痛。

 2. 用于内源性致热源所致的发热。

 3. 用于各种非特异性炎症,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等。

 4. 阿司匹林具抗血小板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的一级、二级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