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药资讯 > 医学前沿资讯 >

安慰剂治疗失眠:吃「药」就比不吃好?

发布时间:2017-05-09 09:00 类别:医学前沿资讯 标签:安慰剂 就比 来源:未知

 近日一项系统回顾研究显示,与未接受任何治疗的失眠患者相比,使用了安慰剂的患者会感觉到自己得到了更多的休息。研究发表于Sleep Medicine杂志。 研究的作者之一,来自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Ben Colagiuri表示,既往的一些测试睡眠药物疗效的研究已经显示,即使患者没有得到真正的治疗,失眠症状也可以得到改善,例如替马西泮与安慰剂的对照研究。不过,在单一研究中有一个问题,有时只是参与一项研究


 近日一项系统回顾研究显示,与未接受任何治疗的失眠患者相比,使用了安慰剂的患者会感觉到自己得到了更多的休息。研究发表于Sleep Medicine杂志。

 研究的作者之一,来自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Ben Colagiuri表示,既往的一些测试睡眠药物疗效的研究已经显示,即使患者没有得到真正的治疗,失眠症状也可以得到改善,例如替马西泮与安慰剂的对照研究。不过,在单一研究中有一个问题,有时只是参与一项研究也会影响人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症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收集了既往发表的13项研究报告,共纳入了566名患者的资料,这些患者为经过临床医师诊断或自我报告称失眠的患者。这些研究同时包括了相信自己接受了真正药物治疗的安慰剂组患者,以及完全没有接受治疗的对照组患者。

 研究结果显示,与没有接受任何治疗的患者相比,安慰剂组患者的睡眠潜伏期、总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均得到了改善。而当研究者回顾103名接受了客观测试(如睡眠阶段监测)的患者数据时,并没有发现两组患者在睡眠潜伏期方面有什么显著的差异。不过,只有少数研究报告了这一结果,样本量不多,不足以对这些客观因素进行荟萃分析。

 总体而言,这项研究的结果值得肯定。Colagiuri表示,通过这种比较我们可以确定,安慰剂让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是由于真正的安慰剂效应,而不仅仅是参与研究时造成的偏倚。这项研究为安慰剂治疗在失眠中的疗效增添了新的证据,对于治疗失眠症状和相关临床试验的设计和解释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者表示,目前还不明确为什么安慰剂有助于改善人的睡眠,但可能是因为服用药物的行为缓解了患者的焦虑情绪,而这种情绪可能会让患者难以入睡。此外,在一些针对偏头痛和慢性疼痛的研究也表明,即使患者知道自己服用的是安慰剂,同样也可以得到一定的症状改善。

 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Patrick Finan表示,即使研究在客观测试结果方面并没有看到差异,这项研究仍然是有意义的,因为归根结底,失眠是一种知觉上的障碍。例如,如果有人每天晚上只睡4个小时,但他并不觉得自己缺乏休息,也不会影响情绪、认知和行为,那么他也并不符合失眠的标准。

 他表示,失眠的结果是由人的预期和感知塑造而成的,而安慰剂可以对人的预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效改变人们对失眠的认知情况,这也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推荐阅读:

知识链接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药物治疗的具体建议

 药物治疗的关键在于把握获益与风险的平衡。在选择干预药物时需要考虑症状的针对性、既往用药反应、患者一般状况、当前用药的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现患的其他疾病。在遵循治疗原则的同时还需兼顾个体化原则。

给药方式

 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一般在夜间睡前给药,每晚服用1次,称之为药物连续治疗。对于慢性失眠患者,从安全角度和服药的依从性方面考虑,提倡非苯二氮?类药物间歇治疗,即每周选择数晚服药而不是连续每晚用药。间歇治疗具体间隔的频次尚无定论,推荐间歇给药的频率为每周3~5次。

 至于具体哪一晚给药更合适?基于唑吡坦的临床试验结果认为,应由患者根据睡眠需求 按需 服用(Ⅱ级推荐)。 按需 的具体决策可参考如下标准:

 ①预期入睡困难时:于上床睡眠前5~10min服用;

 ②根据夜间睡眠的需求:于上床后30min仍不能入睡时服用;

 ③夜间醒来无法再次入睡,且距预期起床时间大于5h,可以服用(仅适合使用短半衰期药物);

 ④根据白天活动的需求(次日有重要工作或事务时),于睡前服用。具有催眠作用的抗抑郁药物和褪黑素受体激动剂于睡前服用。

 由于药理学机制不同,抗抑郁剂一般不采用间歇给药或按需用药的方式。褪黑素受体激动剂是否可以间歇给药或按需服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疗程

 失眠的药物治疗时程没有明确规定,应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剂量和维持时间。小于4周的药物干预可选择连续治疗,超过4周的药物干预需重新评估,必要时变更干预方案或者根据患者睡眠改善状况适时采用间歇治疗(Ⅱ级推荐)。

变更药物

 换药指征包括:

 ①推荐的治疗剂量无效;

 ②产生耐受性;

 ③不良反应严重;

 ④与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有相互作用;

 ⑤使用超过6个月;

 ⑥高危人群(有成瘾史的患者)。

 换药的选择参见序贯治疗方案。

终止治疗

 当患者感觉能够自我控制睡眠时,可考虑逐渐停药。如失眠与其他疾病(如抑郁障碍等)或生活事件相关,当病因去除后,也应考虑停用镇静催眠药物。推荐的停药原则:

 ①避免突然终止药物治疗,减少失眠反弹(Ⅱ级推荐);

 ②停药应逐步减停,有时需要数周至数月,如在停药过程中出现严重或持续的精神症状,应对患者进行重新评估(Ⅱ级推荐);

 ③常用的减量方法为逐步减少夜间用药量和(或)变更连续治疗为间歇治疗(Ⅲ级推荐)。

药物治疗无效时的处理

 部分失眠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有限,或者是仅能获得一过性睡眠改善。此外,一些失眠患者同时罹患多种疾病,多种药物同时应用存在药物交互反应,干扰治疗效果。当规范的药物治疗无法获得满意效果时,推荐将认知行为干预作为添加或替代的治疗手段(Ⅰ级推荐)。

推荐的失眠药物治疗策略

 (⑤~⑧可视为序贯方案)

 ①失眠继发于或伴发于其他疾病时,应同时治疗原发或伴发疾病;

 ②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当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

 ③药物治疗开始后应监测并评估患者的治疗反应。长期、难治性失眠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

 ④如具备条件,应在药物干预的同时进行认知行为治疗(Ⅰ级推荐);

 ⑤原发性失眠首选短效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如唑吡坦、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和扎来普隆(Ⅱ级推荐);

 ⑥如首选药物无效或无法依从,更换为另一种短-中效的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或者褪黑素受体激动剂(Ⅱ级推荐);

 ⑦添加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物(如多塞平、曲唑酮、米氮平或帕罗西汀等),尤其适用于伴随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失眠患者(Ⅱ级推荐);

 ⑧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可以与抗抑郁剂联合应用(Ⅱ级推荐);

 ⑨老年患者推荐应用非苯二氮?类药物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Ⅱ级推荐);

 ⑩抗组胺药物、抗过敏药物以及其他辅助睡眠的非处方药不宜用于慢性失眠的治疗;

 ?对于长期应用镇静催眠药物的慢性失眠患者,不提倡药物连续治疗,建议采用间歇治疗或按需治疗的服药方式,同时建议每4周进行1次评估(Ⅲ级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