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学病例 > 皮肤性病科病例 >

死亡病例:艾滋病伴亚利桑那沙门氏菌败血症

发布时间:2014-05-15 10:19 类别:皮肤性病科病例 标签:耐药 感染 沙门氏菌 粒细胞减少症 亚利桑那 来源:医脉通

沙门氏菌是一类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对人类和动物具有极大危害的革兰阴性肠道致病菌,是肠杆菌科中的重要病原菌,可致多种感染,轻者表现为自愈性胃肠炎,重者可引起致死性伤寒。因沙门氏菌在水中可存活2~3周,粪便中能生存1~2个月,病人在恢复期后继续排菌,故常引起食物中毒,其中最常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氏菌主要有鼠伤寒、猪霍乱、肠炎沙门氏菌、副伤寒甲、乙等。

【一般资料】

患者男,31岁。

【主诉】

咳嗽、咳痰,纳差、乏力2个月,加重伴胸痛半个月。近2个月体重明显下降5kg。

【查体】

T38.8℃、P108次/min,R21次/min,BP125/70mmHg。慢性病容,消瘦。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湿啰音。心腹无异常。全身皮肤未见皮疹。腹部B超示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胸片示双肺多发性病变,右肺下叶空洞合并感染。胸部CT示右肺肺结核、空洞,左肺下叶肺脓肿及肺门淋巴结肿大。

【实验室检查】

血WBC1.2×109/L,N0.40,RBC3.23×1012/L,Hb94.0g/L,PLT173×109/L;总胆汁酸25.0μmol/L,PA38mg/L;血电解示K3.46mmol/L,Na119.0mmol/L,Cl82.5mmol/L,Ca1.93mmol/L;梅毒血清试验阴性。

血培养鉴定结果:亚利桑那沙门氏菌。本院HIV初筛阳性,送遵义市疾控中心确诊实验阳性。

【诊断】

继发性肺结核,左下肺继发性肺脓肿,艾滋病,败血症,粒细胞减少症,血电解质紊乱,慢性病性贫血,慢性萎缩性胆囊炎。

【治疗】

入院后给予抗炎对症支持治疗,病情无缓解,咳嗽、咳痰、腹泻加重,持续寒颤及高热,体温达40.0℃,病情危重,入院3d后自动出院,2d后死亡。

患者生于贵州正安县松林镇,有长期吸烟史,否认有疫区接触史,平时经常喜吃生冷食物,否认吸毒史,有多次不洁性交史。无固定职业,初中毕业后有经常外出务工史。

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

按标准操作要求无菌采集8mL静脉血接种于美国BD公司含树脂需氧培养瓶中,进行血培养检测。48h后培养瓶报警阳性有细菌生长,涂片做革兰染色,镜下可见染成革兰阴性细长、直杆菌。将仪器报警阳性的血培养液转种于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BAP,贝瑞特生物技术(郑州)有限责任公司提供)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MAC,贝瑞特生物技术(郑州)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置35℃有氧环境培养24h后,血平板上和麦康凯琼脂平板上见细小无色透明菌落;48h后形成中等大小,卵圆形,表面光滑湿润,无色半透明,边缘整齐的菌落,直径2~3mm。革兰染色为阴性杆菌,较细长(图1~3)。

细菌生化反应:动力、葡萄糖、山梨糖醇、阿拉伯胶糖、鼠李糖、蜜二糖、H2S、赖氨酸、鸟氨酸、柠檬酸盐、ONPG等试验阳性,蔗糖、棉子糖、肌醇、春福寿草醇、尿素、吲哚、精氨酸、色氨酸脱氨基酶、七叶苷、VP、丙二酸、粘菌素、氧化酶等试验阴性。

用MicroScanWalkAway40细菌鉴定仪NC31革兰阴性菌鉴定及药敏板上机鉴定检测,提示为亚利桑那沙门氏菌,生物编码53125050,符合率94.06%。抗菌药物MIC值(mg/L)分别为:左旋氧氟沙星≤2、加替沙星≤2、氨苄青霉素>16、阿莫西林/棒酸≤2、氨曲南≤8、头孢曲松≤4、头孢他啶≤2、头孢噻肟≤4、环丙沙星≤1、头孢吡肟≤2、亚胺硫霉素≤4、氧哌嗪青霉素/Tazo≤8、复方新诺明≤19、替卡西林/棒酸≤16。只有氨苄青霉素耐药,其他药物均敏感。

【讨论】

近年来伤寒与副伤寒发病率已有明显下降,而一些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则有上升趋势。亚利桑那沙门氏菌为沙门氏菌亚属(第Ⅲ属),与沙门氏菌在生化和抗原上有一定相似性,但又有较大差异,抵抗力特性与沙门氏菌差不多,其DNA的G+C含量为50~52%,最早是Caldwell和Reyerson于1939年在冷血动物中发现的,为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禽类、哺乳类动物、爬虫类和环境中,可在粪便、血液、尿、脓汁等标本中分离到,偶可感染人类,引起胃肠炎、胆囊炎等。在西欧国家该菌感染仅占所有沙门氏菌感染的1%,热带地区感染率较高。

我国李明等报告一例亚利桑那沙门氏菌引起胆管炎合并胆石症致败血症的患者,该患者有慢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胆管炎病史,胆囊切除术后仍反复多次出现寒战、高热,抗炎治疗症状缓解但未彻底根治最终导致亚利桑那沙门氏菌败血症,分析病情反复发作是由于该患者系亚利桑那沙门氏菌的慢性带菌者所导致。

本文病例中亚利桑那沙门氏菌感染可能与患者喜欢吃生冷食物且机体免疫力低下易被感染有关,而且该病例又有慢性胆囊炎病史,可能也是亚利桑那沙门氏菌的携带者,又由于有HIV感染,其机体抵抗力低下时细菌大量繁殖增多,导致高烧腹泻等急性感染,最终出现败血症症状。根据该患者不洁性交史,HIV抗体阳性考虑为性传播所致,而且已系艾滋病晚期,除亚利桑那沙门氏菌败血症外,还同时伴多种继发感染,病情危重难于控制,最终导致死亡。

亚利桑那沙门氏菌在鉴定过程中要注意与其他沙门菌、枸橼酸杆菌属鉴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亚利桑那沙门氏菌通常迟缓发酵乳糖、且与沙门菌属诊断血清(A-F群)O、Vi因子血清均不凝集,在培养中易漏检,应引起临床及实验室的重视。

此外,临床上遇到不明原因的高热病人,要拓宽思路,除考虑常见病外,还要注意检测HIV抗体及血培养等,以免贻误病情,从而早诊断、早治疗。相关监测数据表明,整个沙门氏菌属的多重耐药率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20%~30%增加到了本世纪初的70%,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耐药率仍将大幅上升,耐药谱也会不断增宽。由于沙门氏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上升,使临床对抗生素的选择相对减少。

从药敏试验可以看出,氨苄青霉素对亚利桑那沙门氏菌耐药,已不宜做治疗伤寒的首选药物。氨基糖甙类药物,如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及一、二代头孢类虽对沙门氏菌有良好的敏感性,但由于其不易渗入细胞内,临床疗效差,故不宜报告。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左旋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等有良好的细胞渗透性,抗菌谱广、敏感率高,临床可参考选用。

病例来源:医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