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学病例 > 外科病例 >

一例幼年烧伤后严重足畸形的手术牵引治疗

发布时间:2017-02-28 09:30 类别:外科病例 标签:关节脱位 来源:中国美容医学

【一般资料】患者,女性,12岁【现病史】出生后4月被开水烫伤右下肢,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具体烧伤深度及治疗用药不详,创面自然愈合后右足、踝、小腿及腘窝部有瘢痕增生挛缩畸形,未做过正规的抗瘢痕治疗及手术整形。患儿近2年右足畸形逐渐加重,步行时及步行后足踝部疼痛。【体格检查】患儿一般状况好,体型偏胖,右足背、踝部、足跟、小腿、腘窝瘢痕增生挛缩,瘢痕张力线呈纵行、张力大,瘢痕无充血但是未软化;足踝部关节畸形脱位,前足(包括足掌及各趾)向外侧旋转100°~-110°,同时向近侧挛缩;足跟向外侧旋转约70°,同时向近侧挛缩;站立时足跟及跖骨远离地面,由距骨及跗骨负重。【辅助检查】CT片显示:右足跟距关节脱位,距骨、跗骨、跖骨之间及各跗骨之间的位置关系都不正常,(与健侧相比)右足所有骨质发育均差、体积小、骨密度低、形态异常(图1)。【治疗经过】2014年5月12日全麻下行右足瘢痕松解、克式针置入及植皮术,术中沿足背、小腿远端、足跟三者之间的瘢痕粘连处切开,术中注意观察层次,切开范围局限于瘢痕深面至皮下组织,尽量不使肌腱、关节及骨组织外露,没有做肌腱切断延长、没有做关节囊切开松解;一边手法牵引足趾及足跟,一边切开、松解瘢痕粘连。术中切开瘢痕后发现足跟及前足均处于习惯性脱位状态,将其勉强牵拉至相对正常位置后不能维持稳定性;于右小腿中段横向或斜向留置直径2.5mm克氏针1枚、直径3.0mm克氏针2枚,于右足跖骨横向、斜向留置直径2.5mm克氏针3枚,跟骨横向留置直径3.0克氏针1枚,在跟骨与跖骨之间留置一个U形克氏针,将二者作分离式牵引;以克氏针为支点,用橡皮筋在小腿、跟骨及前足跖骨克氏针之间作桥接,将前足向正常位置(内旋、跖屈)牵引。瘢痕松解完毕至牵引装置安装结束,足踝部没有肌腱、骨、关节外露,形成的创面植中厚皮打包固定;在跟骨处交叉留置3枚直径1.0mm克氏针,两端折弯,末端束状结扎,为跟骨牵引锚,备用;右腘窝、小腿近段的纵向索条状瘢痕用4对连续Z成形皮瓣修复。术毕用无菌纱布及棉垫加压包扎右下肢术区,石膏托固定右膝关节于伸直位、踝关节于90°位。因为患者右踝关节的各骨质发育差、骨质之间没有发育形成正常的关节面及韧带联系,因此术中没有作即时影像检查试图解剖复位。术后11d首次更换敷料,见足踝部皮片全部成活,腘窝小腿皮瓣全部成活。清洁消毒后继续维持原位置加压包扎、石膏托固定(图2)。术后25d,在术中留置的克氏针基础上制作牵引架,将各足趾及跖骨头向拉长、跖屈、内旋方向牵引;将足跟向内旋、拉长方向牵引(图3)。术后78d,右足各足趾及足跟复位,足踝部及足背植皮区明显扩张(图4);拆除牵引架出院,夜间应用石膏托固定踝关节于90°位(图5),白天逐渐下地负重。2015年1月27日,瘢痕松解植皮术后260d、牵引架拆除术后182d,患者右足外形、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手术植皮区轻度回缩,步行时及步行后右足踝无酸困、疼痛,CT片显示:右足踝各关节基本复位,骨骼体积及骨密度较术前改善(图6)。

病例来源:中国美容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