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5-15 09:46 类别:外科病例 标签:术后 肿瘤 肝脏 病史 乙型病毒性肝炎 来源: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61岁,因“肝癌行剖腹探查术后3月余,介入治疗后2月”入院。
【现病史】
病史患者于2010年9月体检时CT发现肝脏占位病变,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无寒战、高热,无皮肤巩膜黄染。外院CT示肝右10cm×10cm占位病变,考虑为原发性肝癌,遂入上海某医院治疗,于2010年9月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中度肝硬化,肿瘤侵犯膈肌,且与右肝静脉关系密切、无法切除,胆囊内未及结石,无息肉”,立即告知患者家属无法根治性切除肿瘤,建议行原位肝移植术,但遭家属拒绝,遂切除胆囊后关腹。为进一步治疗于2010年10月入本院。
【查体】
检测乙肝五项:“小三阳”(HBsAg、HBeAb、HBcAb阳性);B超:肝脏形态不规则,呈中粗回声,门静脉主干内径10.2mm,肝右叶可见一93mm×87mm低回声区,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匀。
【治疗经过】
在积极术前准备后,行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术中见肝右叶内巨块状染色伴紊乱成团肿瘤血管。出院后继续保肝、抗肿瘤、对症支持治疗,病情好转。于2010年12月为进一步治疗再次入院。
【既往病史】
有乙肝病史(病程不详),未正规治疗;发现高血压5年;无酗酒史、糖尿病史、遗传病史。
【查体】
神志清楚,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腹平软,右上腹肋缘下见一长约30cm、愈合较好的陈旧性手术瘢痕,肝上界位于锁骨中线第5肋间,肋下约3cm触及肝下缘,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肝功能:总胆红素11.3μmol/L,直接胆红素5.6μmol/L,总胆汁酸14.9μmol/L,总蛋白79.3g/L,白蛋白41.3g/L,白/球蛋白(A/G)比值1.1,前白蛋白142mg/L,丙氨酸转氨酶42.0U/L,天冬氨酸转氨酶28.9U/L。血清蛋白电泳:白蛋白51.85%,γ球蛋白30.16%。血浆凝血酶原时间11.9秒,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0.3秒。吲哚青绿15分钟潴留率(ICGR15)为9%。甲胎蛋白2.5μg/L。胃镜:食道、胃底未见明显静脉曲张,诊断为胃窦中度充血渗出性胃炎。CT:肝右叶近膈顶处见一8.9cm×10.8cm团块状低密度影,内见碘油沉积,增强后在周围动脉期可见病灶内碘油不均匀强化,在门脉期及延迟期亮度减退,考虑肝癌介入治疗后病灶活动。磁共振成像(MRI,图1~4):T1加权像(T1WI)示肝右叶膈顶处见一10.5cm×8.4cm的块状低信号灶,其内有不规则高信号影,T2加权像(T2WI)呈不规则高信号,诊断为右肝癌介入治疗后,病灶仍有活动。
【诊疗过程】
入院初步诊断原发性肝癌肝动脉插管化疗术后;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Child-PughA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胆囊切除术后;高血压病。
手术在全身麻醉+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右肝肿瘤切除术(Ⅴ、Ⅷ段为主,图5),术中见:腹腔内网膜与腹壁、肝脏粘连,仔细分离粘连后见腹腔内无腹水;肝脏表面尚光滑,质地较韧、色暗红、边缘钝,右后叶上段见一12cm×11cm、质硬、与膈肌粘连紧密且压迫邻近第二肝门的肿瘤,肝门处肝脏与网膜、肠壁亦粘连紧密;脾肿大不明显;余未及异常。遂在距肿瘤约1cm处切开肝包膜与浅层肝实质,且未阻断肝门,由浅至深钳夹+指捏法分离、离断、结扎所遇管道,同时注意保护肝静脉及下腔静脉,保证切缘距肿瘤1cm以上,行右肝肿瘤切除术。术中肝静脉、门静脉及胆管内未见异常、无癌栓,手术顺利。
术后病理肝脏标本大小为10.6cm×9.4cm×7.8cm,切面均为灰白色肿块,有较多出血坏死,周边有纤维包膜,余肝呈小结节型肝硬化。显微镜检示:肿瘤组织凝固性坏死,残留少量癌细胞,呈粗梁型排列,核大深染,包膜完整,余肝呈假小叶结构。
术后诊断肝细胞癌,粗梁型,Ⅲ级;小结节型肝硬化。
术后治疗患者恢复较好,顺利出院。定期随访,患者一般情况好、无复发。
病例来源: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下一篇:病例报告:典型前列腺癌 上一篇:左眶爆裂骨折
读医学网 www.duyixue.com 本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kanyixue@yi20.com.cn,我们将会及时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