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学病例 > 外科病例 >

孤立性盲肠溃疡综合征

发布时间:2014-05-15 09:46 类别:外科病例 标签:溃疡 治疗 结肠 检查 溃疡性结肠炎 来源: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一般资料】

患者男,28岁。2011年5月26因腹痛伴间断血便2年收入我科。患者于2009年5月、2010年12月及2011年4月先后3次解暗红色血便,每次量约100~200g,伴脐周及右髂区隐痛,间断发作,无规律性,与进食和排便无关;伴有低热、多汗,无咳嗽、咳痰、咯血,无恶心、呕吐、腹泻。患者既往体健。

【体格检查】

体温37.6℃,心率122次/min。消瘦体型,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检查阴性。全腹软,右下腹饱满、压痛、轻度肌紧张。

实验室检查:WBC 10.6×109/L,Hb 66g/L,PLT 622×109/L,红细胞沉降率:68mm/h,Alb 31.6g/L。凝血功能、结核抗体、肿瘤标志物、自身抗体检查均正常;结核菌素试验阴性。

结肠镜检查:回盲部大小约2cm×3cm溃疡灶,溃疡较深,溃疡边缘较规整,底部少许黄白苔和结节样增生。活组织检查组织坚韧。病理检查:炎性肉芽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EA、细胞角蛋白、Ki-67均为阴性。

【诊断】

肠结核、克罗恩病、肠道淋巴瘤可能。

【治疗】给予诊断性抗结核治疗,选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四联疗法。抗结核治疗3周后患者病情好转,腹痛明显减轻;但1个月后腹痛又逐渐加重。

2011年7月12日复查结肠镜:溃疡无明显缩小,周围较多增生性结节样改变;活组织病理检查:黏膜慢性炎。

继续抗结核治疗至2011年9月,患者症状稍缓解后又逐渐加重,并有间断血便,进行性消瘦,体质量降至45kg,右髂区明显压痛,隐约可扪及包块。抗结核治疗无效,为明确诊断和进一步治疗,患者及家属强烈要求手术探查,经过全院讨论,决定予以手术治疗。

于2011年9月28日转创伤外科进行手术治疗。术中探查发现回盲部一直径约5cm的质地坚硬包块,边界清楚、活动、突破浆膜层,结肠系膜内见肿大淋巴结数枚,最大直径为0.8cm。因无法排除淋巴瘤诊断,行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横结肠吻合术。手术标本剖开后见3cm×5cm溃疡;病理检查:非特异性炎症及溃疡。

患者随访至2012年4月,术后恢复良好,复查肠镜示吻合口炎,经保守治疗后好转,体质量增加了10kg。

【讨论】

本病属于结肠孤立性溃疡,临床上确诊病例较少,病因尚不明确。由于本病少见,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造成误诊。本例患者以腹痛、便血为首发症状,且伴有低热、多汗等症状,病变主要累及末端回肠及回盲部,因此,类似肠结核表现。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采用了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病情反复,而结核中毒症状并不明显,加之结核抗体检查、结核菌素试验均为阴性,且结肠镜活组织检查结果仅提示慢性炎症改变等依据都不支持肠结核诊断。另外该患者无铺路石样病变及纵行溃疡,活组织病理检查未发现肉芽肿,以及无肛门及直肠病变,故也未达到克罗恩病的诊断标准。经过全院讨论,决定予以手术治疗。因手术探查过程中不能排除肠道淋巴瘤,故采取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横结肠吻合术。术后结合病理检查结果,经过全国消化专家讨论最终确诊为孤立性盲肠溃疡综合征。

新加坡Ong等报道了10例孤立性盲肠(回盲部)溃疡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并将此病命名为孤立性盲肠溃疡综合征。该病临床上应注意与肠道的恶性肿瘤、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及感染性肠病(肠结核、阿米巴)等相鉴别。治疗上首先去除诱因,如停用所有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亦可应用美沙拉嗪等水杨酸制剂治疗,必要时考虑免疫抑制剂。定期复查肠镜评估治疗效果。当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穿孔、反复出血等并发症时应行外科手术治疗。

病例来源:中华消化外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