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药资讯 > 医学前沿资讯 >

【ASCP2014】解离效应:氯胺酮抗抑郁中介?

发布时间:2014-07-16 18:19 类别:医学前沿资讯 标签:氯胺酮 患者 效应 抗抑郁 解离效应 解离 来源:医脉通

美国临床精神药理学会(ASCP)2014年年会专题


Hollywood,佛罗里达——一项小规模研究的二次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于输注氯胺酮后所出现的解离副作用可预测更强的抗抑郁应答,提示解离效应介导了氯胺酮的抗抑郁作用。该结果于美国临床精神药理学会(ASCP)2014年年会中发布。


“输注氯胺酮后,未出现解离副作用的患者抗抑郁应答不佳的可能性更高;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解离效应更显著的患者应答也更好,但同时也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因为这些人出现了感知觉改变。”研究者、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临床研究员Mark J. Niciu博士指出。


Niciu博士及其同事回顾了108名难治性抑郁及双相障碍Ⅰ型及Ⅱ型患者的资料,这些患者均接受了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治疗。研究者探讨了解离效应及精神病样体验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得分变化的相关性,所使用的测评工具包括临床医师专用解离状态量表(CADS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及Young氏躁狂评定量表(YMRS),患者生命体征的潜在影响也被考虑在内。研究者在静脉给药40分钟、230分钟、1天及7天后对受试者进行了评定。


结果显示:


1、给药40分钟后CADSS得分的升高与给药230分钟后HDRS得分的下降显著相关(r=-0.35, p=.007);


2、给药40分钟后的YMRS及BPRS阳性症状得分与任何时间点的HDRS得分下降无显著相关性;


3、包括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在内的生命体征与HDRS得分的改善无显著相关性。


研究中是否存在“破盲”效应受到了Niciu博士的关注。所谓破盲效应,即“存在更显著解离效应的患者可能同样期待更强的抗抑郁疗效。”为了探究这一课题,一些研究者使用了更具活性的“安慰剂”对照,如咪达唑仑,但Niciu博士认为此举并非上上策,因为最理想的活性安慰剂应对谷氨酸能、多巴胺能及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均可产生效应,但却不具有抗抑郁效果。


研究最终的目标是找到一种药物,该药对包括NMDA受体在内的谷氨酸受体具有很强的作用,如氯胺酮,同时不具有解离副作用。“这也许不可能。”Niciu博士指出。“事实上,我们或许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解离效应,以参与这类药物抗抑郁过程中的一系列事件。”


信源:Dissociation found to mediate ketamine’s antidepressive effects,Internal Medicine News


医脉通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医脉通精神科已开通微信平台,最新资讯病例触手可及。

 

关注方式:微信查找公众号“医脉通精神科”或“medlive-psychiatry”;PC端扫描资讯右侧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