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药资讯 > 医学前沿资讯 >

近期具有突破性的1型糖尿病研究

发布时间:2017-02-22 08:01 类别:医学前沿资讯 标签:突破性 近期 来源:未知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1.14亿,约占全球糖尿病人总数的三分之一;长期以来全球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研究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及原因。本文梅斯医学小编整理了1月以来具有突破性的糖尿病研究,分享给大家,与大家一起学习进步。 【1】Diabetes Care:血清中胰蛋白酶原水平与1型糖尿病有关吗? 近日,糖尿病领域权威杂志Diabetes Care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1.14亿,约占全球糖尿病人总数的三分之一;长期以来全球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研究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及原因。本文梅斯医学小编整理了1月以来具有突破性的糖尿病研究,分享给大家,与大家一起学习进步。

 【1】Diabetes Care:血清中胰蛋白酶原水平与1型糖尿病有关吗?

 近日,糖尿病领域权威杂志Diabetes Care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推测相比于健康对照者,1型糖尿病前期患者和1型糖尿病患者中胰蛋白酶原水平降低。

 研究人员测量了100例1型糖尿病患者(72例患者为新发1型糖尿病患者,28例患者为既往1型糖尿病患者)、99例自身抗体阳性(AAb+)并且发生1型糖尿病的风险不同、87例自身抗体阴性(AAb )的对照者、91例患有1型糖尿病的AAb 亲属以及18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胰蛋白酶原水平。

 在健康对照者中,研究人员发现随着年龄增长血清中胰蛋白酶原水平显著升高(r=0.71;P 0.0001),但是在患者新发1型糖尿病患者(平均 SD为14.5 6.1ng/mL;P 0.0001)和既往1型糖尿病患者(16.7 6.9ng/mL;P 0.05)中显著降低,相比于AAb 对照者(25.3 11.2ng/mL)、AAb 亲属(29.3 15ng/mL)、AAb+患者(26.5 12.1ng/mL)和2型糖尿病患者(31.5 17.3ng/mL)。当考虑到年龄和体重时,相比于Aab 的患者(对照组和亲属)和单个AAb+(P 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在多个AAb+患者(P 0.05)和1型糖尿病患者(P 0.0001)中血清中胰蛋白酶原水平有所降低。

 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胰腺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障碍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需要纵向研究来进一步验证胰蛋白酶原作为1型糖尿病进展的预测因子。

 【2】Diabetes Care:1型糖尿病患者不同甘精胰岛素注射方案比较!

 近日,糖尿病领域权威杂志Diabetes Care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该研究旨在比较1型糖尿病患者在早晨或傍晚分别接受甘精胰岛素300U/ml(Gla-300)或甘精胰岛素100U/ml(Gla-100)与餐食胰岛素相结合的治疗对血糖的控制情况。

 在这个为期16周的、探索性、开放标签、平行组、双周期交叉研究中(ClinicalTrials.gov标识符为NCT01658579),研究人员将59名成年1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配(按1:1:1:1比例),在早晨或傍晚分别接受每日一次Gla-300或Gla-100治疗。该研究的主要疗效终点为达到目标血糖范围 (80-140mg/dL)次数的平均百分比,通过使用连续血糖监测(CGM),在每8周为一个周期的最后2周。其他终点包括其他CGM血糖控制参数、低血糖(根据自我监测血糖[SMPG])和不良事件。

 研究人员发现达到目标血糖范围次数的百分比在Gla-300和Gla-100组之间并不存在差异。相比于Gla-100,Gla-300在24小时注射间隔的最后4小时期间CGM的基础血糖只有显著的较少增加(最小二乘均值差异为-14.7mg/dL[95%可信区间为-26.9至-2.5];P=0.0192)。Gla-300组患者的平均24h血糖曲线平滑,不论早晚注射。个体间的间质血糖变异性四个参数在Gla-300和Gla-100组之间并没有区别。Gla-300组患者夜间确诊的( 54mg/dL通过SMPG)或严重低血糖的发生率较低,相比于Gla-100参与者(4.0 vs. 9.次事件每名参与者每年;比值比为0.45[95%可信区间为0.24-0.82])。

 相比于接受Gla-100的患者,在接受Gla-300的患者中,在24小时注射间隔的最后4小时期间CGM的基础血糖升高程度较小、不论注射时间24小时平均血糖谱更加平滑,并且夜间低血糖也有所减少。

 【3】JAMA:连续血糖监测对使用胰岛素注射1型糖尿病成人的血糖控制的影响

 近期,一项发表在JAMA杂志上的研究确定了CGM在用胰岛素注射治疗的1型糖尿病成人中的有效性。

 此项研究为随机临床试验,于2014年10月至2016年5月在美国进行了24次内分泌测试,包括158名1型糖尿病成人,他们每天使用多次胰岛素注射,血红蛋白A1c(HbA1c)水平为7.5%至9.9%。

 参与者随机分配2:1至CGM(n=105)或常规护理(对照组;n=53)。

 主要结果测量是中心实验室测量的HbA1c水平从基线到24周的变化差异。有18个次要或探索性终点,其中此项研究报道了15个,包括低于70mg/dL的低血糖持续时间,在12和24周用CGM测量7天。

 研究结果给显示:在158名随机参与者中(平均年龄,48岁[SD,13];44%的女性;平均基线HbA1c水平,8.6%[SD,0.6%]);中位糖尿病持续时间,19年[四分位数范围,10-31年]),155例(98%)完成了研究。

 在CGM组中,93%参与者在第6个月中使用CGM(6d/wk)或更多。较基线时的平均HbA1c相比,在CGM组中的减少值为12周时1.1%,在24周时为1.0%,而在对照组中分别为0.5%和0.4%(重复测量模型P 0.001)。在24周时,HbA1c水平与基线平均变化的调整治疗组差异为-0.6%(95%CI,-0.8%至-0.3%;P 0.001)。在CGM组中低于70mg/dL的低血糖中位持续时间为43分钟/d(IQR,27-69),而对照组为80分钟/d(IQR,36-111)(P=0.002)。每组中有2名参与者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

 此项研究结果表明:在使用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的1型糖尿病成人中,与常规护理相比,使用CGM可以使24周内HbA1c水平的降低更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评估长期有效性,以及临床结果和不良反应。

 【4】Diabetes Care:控制良好的1型糖尿病患者连续血糖监测时还需要常规血糖监测吗?

 近日,糖尿病领域权威杂志Diabetes Car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旨在确定使用没有验证性血糖监测(BGM)的连续血糖监测(CGM)测量在控制良好的1型糖尿病(T1D)患者是否安全有效,相比于使用带有BGM的CGM。

 该研究采用随机非劣效性临床试验,并且在14个T1D交流临床网络中心进行。参与者年龄 18岁(平均年龄为44 14岁),T1D超过 1年(平均时间为24 12年),使用胰岛素泵,并有糖化血红蛋白 9%( 75mmol/ml)(平均为7 0.7% [53 7.7mmol/mol]);研究之前,47%的患者为CGM用户。参与者按2:1比例被随机分配为接受单纯的CGM(n=149)或CGM+BGM(n=77)治疗。该研究主要结果是在26周的试验期间血糖在(70-180mg/dL)这一范围的时间,预先设定的非劣效性限制为7.5%。

 在26周的试验期间,单纯CGM和CGM+BGM组患者使用CGM的平均天数分别为6.7 0.5和6.8 0.4天/周。两组BGM检测每天(包括两每日所需的CGM校准)平均分别为2.8 0.9和5.4 1.4(P 0.001)。两组基础的在70-180mg/dL范围内的平均时间均为63 13%,在26周。单纯CGM和CGM+BGM组分别为65 13%和65 11%(调整差异为0%;单侧95%可信区间为 2%)。在单纯CGM组未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CGM+BGM组有一例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

 使用无验证性BGM的CGM与有BGM的CGM在控制良好的严重低血糖低风险的成年I型糖尿病患者中是安全和有效的。

 【5】Diabetes care:1型糖尿病青年患者中血脂异常的预测因子

 近期,一项发表在Diabetes care杂志上文章进行了一项关于此的研究。

 此项研究在基线时研究了1,478名1型糖尿病青少年患者(年龄为10.8 3.9岁,50%为男性,77%为非西班牙裔白人,不使用降脂药);在青少年糖尿病(SEARCH)的平均随访时间为7.1 1.9年。进展为血脂异常的定义为在基线时脂质浓度正常,而在随访时脂质浓度不正常(非HDL-胆固醇[C] 130mg/dL或HDL-C 35mg/dL)。回归定义为基线时脂质异常而随访时脂质正常。

 多变量逻辑回归用于评价与进展和回归相关的因素,两者分别与稳定正常和稳定异常相比。曲线下面积(AUC)变量用于时变协变量A1C和腰高比(WHtR)。

 研究结果显示:1型糖尿病青年中非HDL-C进展、回归、稳定正常、及稳定的异常分别为19%、5%、69%和7%。HDL-C的相应百分比分别为3%、3%、94%和1%。与非HDL-C进展相关的因素是男性患者更高的A1C AUC和更高的WHtR AUC。非HDL-C回归与较低的WHtR AUC相关,HDL-C进展与男性性别和较高的WHtR AUC相关。HDL-C回归由于数字小而未建模分析。

 此项研究结果表明:A1C和WHtR是与1型糖尿病青年血脂异常随时间变化相关的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

 【6】JAMA:1型糖尿病患者是否应该连续监测血糖水平

 近期,一项发表在JAMA杂志上的研究评估了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进行连续葡萄糖监测的效果。

 研究为2014年2月24日至2016年6月1日期间在瑞典15个糖尿病门诊诊所进行的开放标签交叉随机临床试验,包括161名1型糖尿病患者并且血红蛋白A1c(HbA1c)至少7.5%(58 mmol/mol),使用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

 研究者们将参与者随机化分为使用连续葡萄糖监测系统或常规治疗接受治疗26周,通过17周的清除期分隔。

 此项研究结果表明:在用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的未充分控制的1型糖尿病的患者中,与常规治疗相比,使用连续葡萄糖监测治疗26周可以出现较低的HbA1c。尚需进一步的研究来评估临床结果和长期不良反应。

 【7】Diabetes Care:儿童体重指数是1型糖尿病进展的危险因素吗?

 近日,糖尿病领域权威杂志Diabetes Car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旨在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的BMI对青少年1型糖尿病进展的影响。

 研究人员重点分析了1117名儿童的数据,这些儿童来自于TrialNet预防途径队列(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抗体阳性的亲戚)。研究人员通过纵向累积经年龄和性别调整后BMI在第八十五位百分位数以上来得出一个累积过量BMI指数(ceBMI)。递归分割和多变量分析得出年龄和性别特异性ceBMI阈值来检测最大1型糖尿病风险个体。

 研究人员发现更高的ceBMI可以显著增加1型糖尿病的进展风险。相比于年龄超过12岁和男性儿童中,年龄小于12岁的较低ceBMI 值的女性儿童其糖尿病发生风险增加。

 由此可见,升高的BMI与小儿自身抗体阳性亲属糖尿病进展的风险增加相关,但受性别和年龄的影响而有所差异。

 【8】Diabetes Care:新型1型糖尿病患者的夜间血糖管理系统显示效果良好

 最近发表在Diabetes Care上的一项研究对高血糖和低血糖最小值预测(PHHM)系统vs低血糖胰岛素暂停预测(PLGS)系统在夜间血糖控制方面的安全性,可行性,和疗效进行了比较。

 该研究中共包括30名15-45岁的1型糖尿病患者,研究为期42夜。参与者被随机分配每晚接受PHHM系统或PLGS系统管理,且试验过程中研究人员不知道具体分配方案。。当PHHM系统或PLGS系统监测到低血糖时均会暂停胰岛素泵,但是当预测到高血糖时,只有PHHM系统能智能补充胰岛素用量。主要结果是夜晚葡萄糖传感器监测到的70-180mg/dL血糖的维持时间百分比。

 附加有自动胰岛素注射器的PHHM系统增加了每夜血糖控制在70-180mg/dL的时间,78% 10%(PHHM系统) vs 71% 10%(PLGS系统)(P 0.001)。平均清晨血糖浓度:142 18 mg/dL(PHHM系统) vs 163 23 mg/dL(PLGS系统)(P 0.001)。各种传感器的血糖测量结果在两个系统间是相似的。所有受试者的42夜的研究过程中没有出现严重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其他研究或设备相关的不良事件。

 通过研究结果,研究人员认为,对于夜间血糖的管理,在现存的PLGS系统中加入高血糖最小值预测是安全、可行且有效的。

 【9】JCEM:1型糖尿病可能与肠道炎症和细菌有关

 根据一项最新研究结果,1型糖尿病患者与未患糖尿病的正常人以及腹腔疾病患者在消化道炎症以及肠道细菌构成方面存在差异。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CEM上。

 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无法合成胰岛素,而胰岛素对于血糖调节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类患者一般发病年龄较小,当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胰腺导致无法合成胰岛素就会发病。因此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

  我们的研究表明1型糖尿病患者的炎症特征和肠道菌群与未患糖尿病的正常人甚至是患有其他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都存在不同。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肠道可能促进了1型糖尿病的发生,因此深入了解这种疾病如何影响消化系统以及肠道菌群有重要意义。 文章高级作者Lorenzo Piemonti这样说道。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54名接受十二指肠内镜检查和活检的病人的肠道菌群进行了分析,这些人中既有进行胃肠道疾病诊断的病人也有自愿参加研究的志愿者。

 这种方法能够让研究人员直接对病人的胃肠道和肠道细菌进行检测,不像其他研究一样依赖对粪便样本的分析。对内镜检查获得的组织样本进行分析可以获得胃肠道最深层的高分辨率快照。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患者其肠道黏膜的炎症迹象更多,肠道细菌的组成也不同于正常对照和其他胃肠道疾病患者。

  我们还不知道1型糖尿病对肠道的影响是由免疫系统直接攻击引起还是免疫系统攻击胰腺导致的结果。通过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我们或可通过靶向1型糖尿病患者独特的胃肠道特征找到治疗这种疾病的新方法。 Piemonti这样说道。

 【10】Diabetologia:重磅!肠道病毒感染或和诱发1型糖尿病的自身免疫状况有关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Diabetologia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坦佩雷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T1D)儿童在经历诱发糖尿病的自身免疫过程之前或诱发肠病毒感染的风险较高。

 1型糖尿病由机体免疫系统介导的过程引发,其往往会损伤患者机体胰腺中的产胰岛素 细胞,通过检测机体中的自身抗体就能够识别患者的亚临床疾病阶段;文章中研究者在进行的肠道病毒和1型糖尿病关联性研究中发现,糖尿病和自身抗体阳性个体的血液和胰腺中肠道病毒频率会增加,同时也1型糖尿病患者机体中肠道病毒抗体的频率也会增加,然而研究人员并未在所有的研究中发现上述二者的关联。

 文章中,研究者分析了患者大便中肠道病毒的存在是否和胰岛自身免疫的出现有关,同时本文研究也是截至目前最大的一项关联性研究,研究者希望对 细胞有损伤迹象的儿童进行研究,通过收集患者粪便进行分析找到诱发儿童患病的肠道病毒。研究者对来自多种胰岛自身抗体阳性的129名儿童的1673份粪便样本以及282名对照儿童机体的3108份粪便样本进行分析来筛选肠道病毒的核酸,结果发现129名患病儿童中有108名感染了肠道病毒,而282名对照儿童中有169名感染了肠道病毒。在自身抗体出现之前两个研究组中儿童感染率表现出了一定差异(0.6 vs 0.4感染/孩子)。

 深入分析后研究者发现,在采集首个自身抗体阳性样本之前,患病儿童多余的感染往往已经发生超过12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相比每个对照儿童0.33的感染而言,患病儿童平均会出现0.62的感染,10年的随访过程中二者的肠道病毒感染情况比率为6.3 vs 2.1;换句话说,相比对照儿童而言,1型糖尿病患儿感染肠道病毒的风险往往是前者的三倍。

 研究者表示,本文研究揭示,幼儿机体肠道病毒的感染往往和胰岛自身抗体的出现直接相关,而且本文研究支持了此前的研究发现,此前研究者认为肠道病毒在诱发胰岛细胞损伤过程中扮演着关键作用;当然后期研究人员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在多个国家人群中证实上述关系,从而对于理解病毒感染胰岛素产生细胞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