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长生教授:我国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应用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7-03-04 09:36 类别:医学前沿资讯 标签:口服 药物治疗 来源:未知
马长生教授:我国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应用的问题
作者:扈妍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7-03-03
房颤患者接受长期口服抗栓治疗的全球登记研究(GLORIA-AF),按照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获批前后时间段,分三阶段分析了全球房颤抗凝策略的选择和疗效。
房颤患者接受长期口服抗栓治疗的全球登记研究(GLORIA-AF),按照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获批前后时间段,分三阶段分析了全球房颤抗凝策略的选择和疗效。
近日,《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 Am Coll Cardiol 2017,69(7):777]发布了该研究2期数据,结果显示,世界各地区对预防房颤卒中的治疗模式差异较大。越来越多地区NOAC的使用正在增加,在欧洲和北美洲使用率已过半,然而,亚洲NOAC和维生素K拮抗剂(VKA)的应用率均不及三成,房颤抗凝治疗不足依然非常严重。
GLORIA-AF登记研究2期纳入了2011-2014年间全球15641例新诊断房颤患者,15092例纳入最终分析,其中45.5%为男性,中位年龄71岁,患者分别来自欧洲(47.1%)、北美洲(22.5%)、亚洲(20.3%)、拉丁美洲(6.0%)、中东地区/非洲(4.0%)。86.1%患者的CHA2DS2-VASc 评分 2。总体来说,79.9%的患者接受口服抗凝治疗,其中47.6%应用NOAC,32.3%应用VKA,12.1%应用抗血小板药物,7.8%的患者未接受任何抗栓治疗。在欧洲(52.3%对37.8%)和北美洲(52.1%对26.2%),应用NOAC多于VKA;亚洲地区应用NOAC和VKA者分别为27.7%和27.5%;同时,与其他地区相比,亚洲抗血小板治疗最为普遍(25.1%),无抗栓治疗率也较高(19.8%)。
(编译:扈妍)
■ 研究者说
从GLORIA-AF到CAFR
我国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应用可提升空间巨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 马长生
亚洲地区房颤抗凝治疗明显不足
GLORIA-AF登记研究2期纳入新诊断的亚洲房颤患者比例为20.3%。整体来看,2期中的房颤患者79.9%接受了口服抗凝治疗,相比于NOAC问世前的1期研究中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64%)增高;从亚洲地区来看,2期研究中亚洲地区房颤患者接受口服抗凝治疗比例为55.2%,仍明显低于其他地区。同期的中国心房颤动登记研究(CAFR)显示,虽然口服抗凝治疗应用率逐年增长,CHA2DS2-VASc 2的房颤患者仅有36.5%接受了口服抗凝治疗。以上数据说明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地区房颤抗凝治疗仍存在明显不足,可提升空间巨大。
NOAC应用情况地域差异明显,我国应用率低
从GLORIA-AF登记研究2期整体来看,NOAC已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应用NOAC的患者比例(47.6%)已经超过应用VKA的患者比例(32.3%)。亚洲地区数据显示NOAC(27.7%)、VKA(27.5%)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5.1%) 平分秋色 。同期CAFR数据显示,中国CHA2DS2-VASc 2的房颤患者中51.9%接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36%应用VKA,而NOAC应用比例仅为5%。
NOAC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从抗凝药物应用的变化来看,NOAC逐渐成为房颤抗栓治疗的首选药物,这和近年来欧美房颤指南的抗凝治疗推荐是一致的。由于NOAC应用方便,无需常规监测,出血风险(特别是颅内出血)明显小于华法林,如果排除费用方面的考量,NOAC似乎更应该成为我国房颤抗凝治疗的优选方案。由于NOAC在我国和亚洲其他国家上市相对更晚,医保覆盖不足,NOAC应用比例明显低于欧美地区;随着NOAC应用的循证医学证据积累和推广普及,亚洲地区的NOAC应用率会进一步增长。此外,口服抗凝治疗患者比例偏低,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比例偏高,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在我国房颤管理指南推广和规范化执行仍亟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