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学病例 > 儿科病例 >

新生儿全身播散性真菌感染合并消化道穿孔一例

发布时间:2015-12-11 17:43 类别:儿科病例 标签:术后 治疗 呕吐 腹胀 胃壁 来源:中华儿科杂志

【一般资料】

患儿 男,5 d。

【主诉】

因“发热3 d,腹胀2 d”于2013年6月收入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

【现病史】

患儿于3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40.2 ℃,伴哭闹不安,偶有呕吐,吃奶明显减少,大便黄糊,每日10次左右,量较少,有腥臭味,无抽搐。立即到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出生后46 h),给予头孢哌酮抗感染、补液等支持对症治疗,并做血培养等检查。入院第2天出现腹胀且进行性加重,第3天照胸腹部立位X线片考虑为消化道穿孔,立即转入本院。

【既往病史】

患儿系第1胎第1产,足月经阴道分娩,否认宫内窘迫及窒息史,出生体重3530g,生后母乳喂养。

【家族史】

父母身体健康,无特殊病史。

【查体】

入院体格检查:体温 39.0℃,呼吸 56次/min,心率172次/min,血压 65/42 mmHg(1 mmHg=0.133 kPa),体重2 600 g。反应较差,哭声弱,前囟2 cm×2 cm,平软。口唇无紫绀,心肺未见异常。腹胀明显,腹肌较紧张,肠鸣音减弱,肝脾不大。四肢肌张力低。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3.87×109/L,中性粒细胞 0.762,淋巴细胞 0.186,血红蛋白112 g/L,血小板 161×109/L;C反应蛋白147 mg/L;丙氨酸转氨酶51.35U/L,尿素氮14.37 mmol/L,血肌酐 147.07 μmol/L。急查胸腹立位X线片示:双肺未见主质性病变,气腹。

【治疗经过】

患儿于入院2 h后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打开腹腔后有大量的气体及黄色粪便流出,小肠与结肠未见穿孔,可见胃后壁大弯近胃底处有6 cm×2 cm大小肌层缺损,只剩下黏膜层,散在的穿孔点有胃液及胆汁流出,给予坏死胃壁切除,胃修补,腹腔冲洗术。术后给予机械通气,美罗培南加甲硝唑抗感染及输血浆等支持对症治疗。术后第3天病理检查回报:胃黏膜出血及坏死,部分胃壁未见肌层结构,PAS染色显示坏死灶中大量真菌孢子及曲菌菌丝。结合临床符合先天性胃壁肌层缺失并胃穿孔、坏死性真菌性网膜炎(图1A)。立即加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术后第4天血培养、痰培养回报均为热带假丝孝母菌,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均耐药,对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敏感。当地医院入院时(出生46 h)做的血培养结果回报也为热带假丝孝母菌。立即停氟康唑改两性霉素B抗真菌治疗。但是术后感染指标越来越重,腹胀仍然非常明显,术后第5天行床旁胸腹X线片提示气腹可能,需要再次行剖腹探查手术治疗,但是家长要求放弃治疗。患儿放弃治疗5 h后死亡。死亡后尸体解剖提示全身播散性真菌(热带念珠菌)感染多器官受累:心、肝、肺、脾、胰腺、胃壁、肠壁等多器官受累(图1B~F)。

病例来源:中华儿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