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学病例 > 儿科病例 >

咳嗽3天,喘息1天

发布时间:2014-05-15 10:10 类别:儿科病例 标签:治疗 患儿 呼吸 入院 窦性心动过速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病例摘要】

【一般资料】

患儿男,5岁11个月,主因“咳嗽3天,喘息1天”入院。

入院前3天,患儿于夜间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呈阵发性,干咳为主,伴发热(体温未测),无喘息。自服中成药物后体温正常,但仍阵发性干咳。

入院前1天,患儿出现喘息,平静时仍有憋气,说话不能成句,不能平卧,当地医院予支气管扩张剂雾化,地塞米松静点。患儿症状无缓解,为进一步治疗来北京儿童医院就诊。

【个人史及家族史】

2年前曾出现喘息1次,具体不详,无重症肺炎、麻疹、百日咳病史,湿疹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无哮喘及特应性体质家族史。

【体格检查】

体温 37.5℃,呼吸 60次/分,脉搏 160次/分,血压 120/80 mmHg,经皮血氧饱和度 85%,体重 16 kg,营养发育正常,神志清楚,烦躁,精神反应弱。急性面容,大汗淋漓,呼吸促,鼻扇及三凹征(+),口周发绀,耸肩呼吸。

左上臂可见卡介苗疤痕1枚。咽充血明显,双侧扁桃体无肿大。气管居中,胸廓对称,双侧呼吸运动一致,呼气相延长,双肺呼吸音粗,满布哮鸣音。心音有力,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肝肋下2 cm,四肢、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无杵状指趾。

【入院后辅助检查】

(面罩4 L/min吸氧下)血气:pH 7.298,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 56.9 mmHg,动脉氧分压(PaO2) 65.3 mmHg,碳酸氢根(HCO3-) 24.3 mmol/L,剩余碱(BE) 1.2 mmol/L。

肝功、肾功、心肌酶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胸片:两肺纹理增多、模糊,左肺内带可见斑片状阴影,心影不大。

【诊断】

(1) 哮喘急性发作(危重度);(2)哮喘持续状态;(3)支气管肺炎;(4)Ⅱ型呼吸衰竭。

【诊疗经过】

患儿于外院经止喘雾化治疗及静脉糖皮质激素初始治疗后,喘息、憋气无缓解。

入院后即刻予氧疗,并予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扩张支气管、减轻气道炎症反应;甲泼尼龙2 mg/kg,每6小时1次静点,抑制炎症反应;氨溴索静点祛痰,以及抗感染治疗。但患儿仍喘息明显,呼吸费力,烦躁,大汗,满肺哮鸣音,积极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条件为:吸气氧浓度(FiO2) 40%,呼气末正压(PEEP) 5 cmH2O,流量8 L/min]支持治疗。

入院后1小时,患儿病情进展,出现点头呼吸,双肺呼吸音减低,经皮氧饱和度波动于88%~90%,上调FiO2至50%,予负荷量氨茶碱6 mg/kg(30 min内静点),并以0.8 mg/(kg·h)持续静点解痉平喘,转入重症监护病房进一步治疗。

入院后3小时,复查血气:pH 7.343,PaCO2 52.1 mmHg,PaO2 98 mmHg,BE 3 mmol/L,HCO3- 28.3 mmol/L,患儿仍烦躁不安,予咪达唑仑每分钟2 μg/kg持续静点镇静。

入院后7小时,患儿症状无缓解,经皮氧饱和度88%~93%。复查血气:pH 7.289,PaCO2 67.8 mmHg,PaO2 66 mmHg,HCO3- 32.5 mmol/L,BE 6 mmol/L。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VC)模式:潮气量(VT) 120 ml,呼吸频率(f) 30 bpm,吸呼比(I:E) 1:2,FiO2 50%。上调咪达唑仑剂量至每分钟4 μg/kg,并予维库溴铵每分钟1 μg/kg持续静点镇静、肌松。

入院后第3天,患儿氧合正常,逐渐下调FiO2至35%,但呼吸困难症状改善效果欠佳,吸气峰压(PIP)降低不显著,呼吸道分泌物黏稠、量多,吸痰离氧耐受差,监测血二氧化碳水平无明显下降,复查胸片提示纵隔积气、右颈部软组织内积气,进一步行电子支气管镜灌洗小痰栓。患儿心率仍波动于160~170次/分,查体肝肋下4 cm,考虑存在心力衰竭,予强心治疗。

入院后第4天,患儿症状明显好转,气道阻力正常,PaCO2恢复正常,停用氨茶碱、镇静药及肌松剂,拔除气管插管、撤离呼吸机,予CPAP(条件为:FiO2 40%,PEEP 3 cmH2O,流量 8 L/min)呼吸支持治疗。

入院后第5天,患儿无喘息、呼吸费力,心率90~95次/分,呼吸18~20次/分,经皮氧饱和度98%,停用强心治疗及CPAP,予鼻导管吸氧。

入院后第12天,患儿病情平稳,完善支气管舒张试验,符合支气管哮喘表现,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予哮喘的长期控制治疗,定期复查。

总之,重度、危重哮喘急性发作的病情评估在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要选择适宜的机械通气治疗时机,及时不拖沓是成功治疗的重要环节。治疗过程中警惕并发症的出现,可有效改善预后。

病例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