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学病例 > 外科病例 >

长节段脊柱-骨盆固定治疗帕金森病伴神经肌源性胸腰椎侧后凸畸形

发布时间:2015-12-12 14:35 类别:外科病例 标签:腰椎 脊柱 帕金森病 躯干 冠状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57岁

【主诉】

因“发现躯干前倾、侧凸进行性加重伴腰痛2年”于2012年11月入院。

【现病史】

患者2年前出现腰痛,同时伴有躯干前倾及腰背部不对称畸形,呈进行性加重,双下肢迈步困难,无法独自站立及行走。

【既往病史】

患者既往存在“帕金森病”病史12年,口服“左旋多巴”后症状控制稳定。

【查体】

双上肢静止性震颤。坐立外观可见躯干向前、右严重倾斜,呈“Pisa征”(图1a、b)。

【辅助检查】

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图1c)示:胸腰椎左侧凸畸形,Cobb角为72°;躯干右倾,冠状面平衡参数C7-CSVL():153mm;侧位X线片(图1d):胸腰椎后凸畸形,Cobb角40°,腰椎前凸消失,表现为腰椎后凸,后凸角为9°;躯干前倾,矢状面平衡参数C7-SVA(sagittalverticalaxis)为246mm,;脊柱-骨盆参数:PI(pelvicincidence)53°,PT(pelvictilt)28°,SS(sacralslop)25°,SRS-Schwab分型为LCMVP,提示脊柱冠状面、矢状面形态存在显著失代偿;平卧位正位X线片提示L5椎体左倾,呈楔形改变,L5S1椎间隙明显变窄;腰椎MRI提示L4、5、L5S1椎间盘退变,椎间隙明显变窄;骨密度:T值在-1.0SD~2.5SD之间,骨量减少,提示存在明显骨质疏松。术前腰痛VAS评分为5分。

【治疗经过】

一期手术资料

患者一期全麻下行后路短节段脊柱-骨盆(T12~S1+双侧髂骨)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T12/L1~L5/S1采用多节段“V型”截骨术(Smith-Petersonoste-otomy,SPO),同时结合使用双侧卫星棒(左侧:L1~L5;右侧:T11~L5),短棒的头侧和尾侧与同侧的长棒用双头钉连接。手术时间6h,术中出血3700ml。术后予以输血、常规补液和抗感染等治疗。一期术后立位全脊柱X线片(图2a、b)示胸腰椎左侧凸,Cobb角21°,冠状面上躯干右倾得到矫正,C7-CSVL恢复至16mm;矢状面上腰椎前凸角恢复至42°,C7-SVA减少到38mm。

二期手术资料

患者术后1周后行二期T5~T12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此次固定远端通过多米诺连接头与一期手术时同侧内固定近端连接。手术时间2h,术中出血200ml。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神经系统及其他内科相关并发症。图3a、b为二期术后1周外观照,躯干外观形态较术前显著好转。图3c、d:X线片示内固定节段为T5~S1,胸腰段左弯16°,冠状面未见躯干倾斜;腰椎前凸恢复至38°,矢状面平衡参数C7-SVA:78mm。

末次随访资料

该患者术后14个月复查,可自行步入诊室,诉腰痛较术前明显好转,腰痛VAS评分为1分。外观可见躯干轻度右倾,未见躯干前倾(图4a、b)。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示内固定位置良好,融合可,冠状面C7-CSVL:40mm;矢状面C7-SVA:123mm;胸腰段后凸消失,腰椎前凸角为34°;融合近端出现交界性后凸,后凸角为21°(图4c、d)。均未见腰骶部假关节、螺钉松动、拔出、断棒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未见神经系统或相关内科并发症。

病例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