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学病例 > 临床其他病例 >

以乳腺肿块就诊的血管炎一例

发布时间:2014-05-24 15:05 类别:临床其他病例 标签:肿块 粒细胞 未见 结节性多动脉炎阴性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一般资料】

患者女,69岁

【现病史】

入院前1周自感右乳区不适,并发现右乳肿块,约小核桃大小(3.0 cm X 3.0 cm X2.5 cm),伴低热,右乳无明显疼痛,乳头无溢液,无局部皮温增高。入院前2天自觉右侧头部及右下肢腓肠肌疼痛,程度不剧烈。当地医院查乳腺钼靶:双乳退化型,右腋下淋巴结肿大。

【既往病史】

患者近2年来伴有腓肠肌酸痛,有低热,最高达38.3℃。近1年在排除饮食因素外,体重下降约5 kg。

【查体】

体检:双侧腋下可触及数枚肿大淋巴结;右乳内上象限可触及一3 cm×3 cm肿块,质中,活动欠佳,与皮肤似有粘连,双乳外象限可触及条索状物,质中,可活动,双乳头对称,无内陷,无橘皮征、酒窝征;双下肢可见网状青紫和瘀点、瘀斑。发病以来胃纳欠佳,体重下降1.5—2.0 Kg,余体征无明显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正常;24 h尿蛋白171.6 mg;血白蛋白34.5 g/L,球蛋白31.0 g/L;血肌酐(SCr)44 μmoL/L;抗-HBs 10.14 mIU/ml,余均阴性;ESR 123 mm/1h;IgG 16.14 g/L,补体C3 1.43g/L,补体C4 369 mg/L;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0试验、类风湿因子(RV)阴性;C反应蛋白76.1 mg/L;抗核抗体(ANA)、抗可溶性核抗原(ENA)、抗磷脂抗体(Acl)、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阴性;血抗结核抗体阴性,PPD皮试阴性;血肿瘤标记物(CA199、PSA、FPSA、FPSA/PSA、AFP、CEA、CAl25、CA153、NSE)均正常。

【辅助检查】

心电图、x线胸片未见异常。心脏超声: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B超:肝、胆、胰、脾未见异常;双乳局部脂肪层增厚并血流增多(未探及占位性病灶);双侧腋下淋巴结探及,左侧较大者约1.4 cm X0.5 cm,右侧0.8 cm,边界清,内部回声不均。

乳腺彩色超声:双乳腺体及前缘脂肪层增厚(右乳明显)。右乳肿块活检穿刺:增生纤维脂肪组织。

头颅MRI:老年性脑改变,脑白质疏松;两侧半卵圆中心及基底节区腔隙灶,考虑缺血梗死灶可能性大;左侧筛窦炎。

胸部CT:未见异常。肺功能:通气功能基本正常,肺弥散功能中度降低。

头颅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未见明显异常。双侧颈部动脉增强MRA未见明显异常。

【治疗过程】

患者人院后第4天行右乳腺肿块切除术,术中冰冻病理:右乳腺炎性病变,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并灶性纤维化。病理:(右乳腺)中、小动脉坏死性血管炎,血管壁全层炎性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为主,伴血管壁纤维素性坏死及血栓形成,管腔变窄部分闭锁消失,并肌纤维母细胞增生,符合结节性多动脉炎(PAN)表现。

【治疗】

甲泼尼龙40 mg/d;雷公藤片2片,2次/d。3周后左乳及其他部位淋巴结较前明显消退,复查ESR 48 mm/1h。术后至今约12个月,甲泼尼龙已逐渐减量至2 mg/d;雷公藤片1片,2次/d;ESR正常,随访病情均稳定。

病例来源:中华内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