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学病例 > 临床其他病例 >

高热、出血、肝脾大、腓肠肌痛

发布时间:2014-05-28 17:43 类别:临床其他病例 标签: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 来源: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科、临清

【一般资料】

患者,男,31岁

【主诉】

发热、头痛6d,呕血1次

【查体】

体温39.2℃、脉搏96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6/10kPa。神志清楚,精神欠佳,发育正常,营养一般,查体尚合作。全身皮肤潮红、微黄染,双侧腋下有散在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眼睑稍浮肿,结膜充血、水肿,巩膜轻度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存在。口唇无发绀,咽及软腭稍充血,扁桃腺无肿大。颈软,气管居中,颈静脉无怒张。心、肺听诊无异常。腹稍膨,软;肝肋下2cm,质软,轻触痛,肝上界位于右侧锁骨中线第5肋间,肝区叩痛;脾肋下未及。腹部移动性浊音(+)。双肾痛。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

【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红蛋白142g/L,红细胞4.88×10?12/L,白细胞3.0×10?9/L,淋巴细胞0.33,中性粒细胞0.64,单核细胞0.03,血小板13×10?9/L。尿常规:红细胞(+++),蛋白质(++),胆红素(+)。大便常规:脓细胞(+),红细胞(+)。肝功能:ALT358U/L,AST362U/L,HBsAg(-)。心肌酶:肌酸激酶250U/L,乳酸脱氢酶481.5U/L,γ-羟丁酸384.7U/L。肾功能(BUN、Cr)及血钾、钠、氢均正常;汉坦病毒IgM(-)。心、肺、膈经X线检查未见异常。B超显示:弥漫性肝病,脾大。

【现病史】

患者6d前无诱因出现发热,体温达38℃,无畏寒,有头两侧痛,咳嗽,但无咳痰及鼻塞、流涕,时有恶心,无眼眶痛及腰痛,无尿频、尿急及尿痛,当地医院按"上感"予双黄连、青霉素等药静脉滴注及吲哚美辛栓塞肛退热等对症治疗,体温36.4℃~39.0℃,27日晨出现少量鼻出血、呕血,量约15ml,急诊来院。自发病以来,食欲、睡眠不佳,小便量正常、色稍黄,大便稀带有粘液,无里急后重及腹痛,在急诊室予以病毒唑、头孢三嗪、清开灵等静脉滴注1d,仍发热,遂收入我科治疗。

【既往史及家族史】

患者儿时曾患黄疸型肝炎,治愈后未复发。平时身体健壮,未患过其他疾病。平时喜食猪肉。未到过外地,无疫水接触史。其父65岁死于肝炎肝硬化。

【问题】

1该病例的临床特点有哪些?

2该病例的诊断思路?

3为明确诊断需要做哪些检查?

【病例分析】

(1)青年男性,其父因乙肝所致肝硬化死亡。患者曾患黄疸型肝炎。当地有肾综合征出血热散发。(2)发热、头痛、咳嗽、少量呕血及鼻出血。(3)皮肤潮红,双腋下可见出血点,结膜充血水肿,巩膜轻度黄染,肝大,肝区叩痛、肾区叩痛(+),腹水征(+),腓肠肌压痛。(4)辅助检查:肝功能异常;心肌酶异常;血小板极度减少;尿中有红细胞、蛋白质、胆红素;大便有脓细胞、红细胞;肾功能正常;汉坦病毒IgM(-);B超示弥漫性肝病,脾大。根据以上特点,入院后诊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用病毒唑、头孢三嗪、清开灵、转移因子、白蛋白、保肝降酶药等综合治疗,病情不见缓解。

【诊断思路】

据临床所见,应考虑如下疾病。

1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由汉坦病毒侵犯机体引起,可表现为发热、"三红"(颜面、颈、上胸等部位潮红)、"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全身酸痛等毒血症症状,有多脏器功能障碍及损害,肾脏损害最明显。典型表现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经过。化验可见血小板明显降低。现似乎能用该病解释所有症状及当地有该病散发,故应考虑到肾综合征出血热。但另外几点不支持该病:(1)HFRS一般白细胞多升高,病情越重,升高越明显,而本例白细胞仅3.0×10?9/L;(2)该病人如为HFRS,应为重型,肾功能损害应较显著,蛋白尿应较突出甚至出现膜状物,但本病人仅有轻度蛋白尿,肾功能正常,B超检查双肾无明显异常;(3)汉坦病毒IgM在HFRS的阳性率约为70%,本病人为阴性。

2伤寒:夏秋季多发,全年可见。可见高热,典型者体温始呈梯形上升,并呈稽留热,腹胀不适,可有腹泻。相对缓脉,肝脾大,玫瑰疹。化验可见白细胞减低、肥达试验阳性。可有黄疸、心肌炎,高热时也可有蛋白尿。发生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时亦可有血小板减少及肾区叩击痛。本患者有与之相符之处,少数患者应用头孢三嗪、青霉素疗效不佳,故目前不能除外,可查肥达试验,并抽血或者骨髓培养伤寒杆菌。还有一个不支持点是,该病无腓肠肌疼痛。

3登革热或登革出血热:前者以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关节疼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为特点;后者可出现肝大、血小板减少、出血和休克。与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区别在于极少出现肾损害,但亦可有少量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谷草转氨酶也可升高。本患者有与之相符之处。但本病由伊蚊传播,我国流行地区在南方,如海南、广东、广西等省份,流行季节为夏秋季节。患者未去过流行地区,故可排除。

4钩端螺旋体病:有疫水接触史,起病急、高热、结膜充血、全身酸痛,腓肠肌尤著,压痛明显,腹股沟淋巴结肿痛。肝脾轻度肿大,可有黄疸、腹水、出血、肾损害及心肌损害,血小板计数大多减少。青霉素治疗效果好。本患者表现有与之相符之处。但以下几点不支持:(1)本地非疫区,患者也未到过外地,患者无疫水接触史;(2)患者无腹股沟淋巴结肿痛;(3)该病血象中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轻度升高,而本患者血象中白细胞低于正常;(4)本患者青霉素治疗无效。故可除外。

5旋毛虫病:由于生食或半生食有旋毛虫包囊的肉类而感染。早期有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第2周始持续较长时间发热,眼睑、面部水肿,结膜水肿、充血、出血,少数有荨麻疹。全身肌肉酸痛,以腓肠肌为著。幼虫侵犯各脏器,以心肌损害较常见,个别侵犯肝脏者可有肝大、黄疸,病程长者可有腹水、也可有胃出血,侵及神经系统可出现头痛、昏迷,谵妄,高热时亦可有蛋白尿,血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本患者有与之相似之处。但该病特点是全身剧烈肌痛、肌肉肿胀有硬结感,压痛与触痛显著,患者常呈强迫屈曲而不敢稍动,几呈瘫痪状态。本患者尚未达到如此特点,且未曾食不熟猪肉,嗜酸性粒细胞不高,故可排除。

6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炎(轻度慢性肝炎平时可无感觉)的基础上出现肝脏大片坏死,表现为黄疸进行性加深,因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少,血小板因造血功能减退及脾亢消耗而降低,出血倾向明显,合并肝硬化者也可有脾大、白细胞少;因门静脉高压及低白蛋白血症也可有腹水;继发泌尿系感染等也可有高热、肾区叩痛,尿中有红细胞、蛋白质、胆红素;发生败血症时亦可有心肌损害。本患者与之有相符之处。但该病肝脏多缩小、黄疸较深、腓肠肌无压痛,以上3点与本患者不符,且泌尿系感染时应有尿路刺激征,而该患者无。患者虽有肝炎家族史及幼时曾患肝炎,但平时身体健壮,故考虑肝功能异常为继发性,但应查肝炎标志物以进一步排除。

7血吸虫病:急性者见于夏秋季,有疫水接触史。重者有高热、腹痛、腹泻、脓血便、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肝脾大、浅表淋巴结肿大。少数患者亦可有蛋白尿(由免疫复合物肾炎所致),重型患者可有心肌损害,血象中白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大,晚期可因脾功能亢进而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因门静脉高压等患者会有腹水、呕血。本患者急性发病,高热同时伴有血小板降低,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不高,且患者为本地人,未到过疫区,故可排除。

8血液病:应重点考虑原巨核细胞白血病(M7)及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M7时患者骨髓中异常巨核细胞大量增生,但其不能形成血小板,红系、白系血细胞生长受抑制,其临床表现同一般急性白血病。恶组为形态异常的组织细胞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全身组织器官的灶性增生,但其分布极不均匀,常伴有明显的血细胞被吞噬现象,有发热、衰竭、肝脾大、全血细胞减少等表现,有时需多次、多部位骨髓穿刺方可确诊。

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肾综合征出血热不能排除,继查其IgM抗体。其他的病如伤寒、血液病也应考虑。可行血培养及肥达试验除外伤寒,骨髓检查看是否为血液病。

该病人经抗病毒、抗菌及补充血小板等对症支持综合治疗后仍发热。其间肝功能继续恶化,ALT642U/L,AST1013U/L,胆红素83μmol/L。心肌酶:肌酸激酶334U/L,乳酸脱氢酶690U/L,γ-羟丁酸565U/L。肥达试验及血培养伤寒杆菌均为阴性,肾功能(BUN、Cr)及电解质化验正常。汉坦病毒IgM抗体阴性。甲、乙、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均阴性。血常规:血红蛋白99g/L,红细胞3.65×10?12/L,白细胞3.4×10?9/L,淋巴细胞0.42,中性粒细胞0.53,单核细胞0.05,血小板23×10?9/L。骨髓像:红系、白系增生活跃,巨核细胞90个/(2cm×2cm)骨髓涂片,产板型巨核细胞少见,血小板少见。结合临床考虑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因目前经2次检查汉坦病毒IgM抗体阴性,且无少尿期、多尿期,肾功能一直正常,发热已20余日(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一般为10d左右),故肾综合征出血热至此已可排除。血培养伤寒杆菌阴性,肥达试验阴性,头孢三嗪治疗无效,伤寒也可排除。骨髓像考虑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支持M7,未找到恶组细胞。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成人以慢性型多见,女性较多,起病缓,血小板计数在(30~80)×10?9/L,故可能性不大。10月16日查体发现脾较前明显增大,腋下可触及肿大淋巴结,患者呈进行性贫血,此次虽未找到恶组细胞但不能除外恶性组织细胞病。应进一步查多部位骨髓,做淋巴结活检,并行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进一步的骨髓检查结果同前,淋巴结活检发现大量多核巨组织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大量血细胞,组织化学检查示异常组织细胞酸性磷酸酶及非特异性酯酶均为阳性,免疫组化检查示CD68抗体及Lgsozyne(溶菌酶)试验阳性。

【最后诊断】

恶性组织细胞病。该病的诊断依据:在骨髓及活检组织中见到异形组织细胞、多核巨组织细胞、巨噬细胞吞噬大量血细胞;另外还需做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因仅有形态学的检查,对诊断恶组不可靠。现代观点认为,真正的恶组很少见,过去所谓的恶组,有的实际上是恶性淋巴瘤(尤其是间变性大细胞的淋巴瘤),只有做后两种检查才能将二者区别开来。

恶性组织细胞病的发病机制及类型

该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恶组细胞浸润组织、器官,根据恶组细胞浸润部位和范围不同又分为各种临床类型:(1)淋巴结肿大型:以浅表淋巴结肿大为主,肝脾也大;(2)脾功能亢进型:以肝脾大和全血细胞减少为主;(3)白血病型:周围血和骨髓中有大量异常组织细胞,临床类似急性白血病;(4)骨骼型:病变累及脊柱、长骨及骨盆,局部疼痛较著;(5)神经型:主要为骨髓受恶组细胞浸润或压迫所致截瘫;(6)皮肤型:表现为皮下结节、溃疡、红斑、大疮等,还有以侵犯胃、肠、肺、心等内脏为主要表现者。本病例似以脾功能亢进型为主。其治疗采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阿霉素联合化疗,之间加用争光霉素或大剂量氨甲喋啶,约2/3患者完全缓解。复发后再治疗效果越来越差,终无效。

【术后随访】

患者于10月21日急查血常规示WBC3.3×10?9/L,即应用环磷酰胺1g、阿霉素60mg、长春新碱2mg分别静脉注射(第1d),后以泼尼松60mg/d顿服,连用5d,于第3d加用争光霉素6mg静脉注射,化疗同时应用硫普罗宁0.3g入液静脉滴注保肝、升高白细胞。第5d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92g/L,红细胞3.01×10?12/L,白细胞2.8×10?9/L,淋巴细胞0.38,中性粒细胞0.58,单核细胞0.04,血小板38×10?9/L。应用重组人粒系集落刺激因子促使白细胞生长,接近正常值后,再行化疗。化疗每疗程间隔5d,连用3疗程。体温逐渐降至正常,肝脾逐渐缩小,淋巴结肿大逐渐减轻,食欲有所恢复。11月24日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4.01×10?12/L,白细胞3.2×10?9/L,淋巴细胞0.30,中性粒细胞0.67,单核细胞0.03,血小板89×10?9/L,肝脾稍可触及,腋下肿大淋巴结消失。于11月25日出院,嘱出院后再按时来化疗,患者未来。

出院2个月后又发生高热达39℃,皮肤见出血点,口腔黏膜有血疱,随后出现头痛、烦躁、抽搐、昏迷,未去医院治疗,死亡,死因考虑颅内出血及感染所致败血症。

病例来源: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科、临清市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服务中心 刘西忠、金庆香、陈殿双、李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