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2-13 15:57 类别:临床其他病例 标签:肿块 细胞 淋巴瘤 肘部 腮腺 来源:上海口腔医学
IgG4相关硬化性涎腺炎为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在唾液腺的表现,发生于腮腺的相关报道国内少见。因口腔颌面外科医师缺乏对该病的关注和诊治经验,临床上极易导致误诊、漏诊及误治。
本文报道1例IgG4相关硬化性腮腺炎,并复习相关文献,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
【一般资料】
男 58岁
【主诉】
于2006年2月因“左肘部肿块8年伴手指麻木,左耳下区肿块1年”入我院骨科。
【现病史】
【既往史】
左肘MRI示:左肘关节内侧占位,疑为血管瘤(图1);腮腺CT示:左侧腮腺弥漫性肿大,疑为慢性炎症,不除外占位(图2)。
血常规:白细胞(WBC)5.9×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EO%)50.8%,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E%)27.4%。于2006年3月行“左肘肿块切除术+腮腺区肿块切取活检术”。术后血常规:WBC5.5×109/L,EO%34.1%,NE%43.9%。
术后病理示:①左肘部病变,首先考虑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lymphoid granuloma,ELG)(图3)。②左腮腺组织慢性炎症,伴较多嗜酸细胞浸润(图4、5)。考虑左腮腺及左肘部炎症,以术后随访为主。
2010年12月患者再次来诊,自述术后4年左腮腺区肿块复发且缓慢增大,近1年来增大明显,约“拳头”大小,肘部无明显不适。查体:左侧腮腺区肿块大小约5 cm×6 cm,质硬,活动可,无压痛。2010年12月腮腺CT示:双侧腮腺多发结节灶,左侧为著,疑为腺淋巴瘤、淋巴血管畸形(图6)。
腹部彩超、胸片等检查及肝肾功能、血糖、尿常规、肿瘤10项等化验均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示:EO%43.4%,NE%32.8%。排除手术禁忌证后,于2011年1月行手术治疗。
术中见肿块与周围肌层黏连,肿块深而与腮腺深叶、面神经黏连,故予以保留面神经的肿块及腺叶切除术。术后血常规示:EO%25.7%,NE%41.2%。血清学检查示:IgG14.7g/L(正常范围7~16g/L),IgG41.59g/L。
病理检查示:“腮腺”内较多淋巴、浆细胞浸润,杂以嗜酸性粒细胞,腺泡数量减少,间质纤维增生(图7)。免疫组化(美国Sigma公司):CD138(+),CD79a(+),CD1a少量(+),S100少量(+)。平均每个高倍镜内420个IgG4+浆细胞(420/HPF),IgG4+/IgG+为1∶1(图8)。
【初步诊断】
左腮腺区肿块待查(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可能)。
【诊断要点】
病理诊断为:左腮腺慢性炎症伴纤维及淋巴浆细胞增生,IgG4比值增高。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提示:IgG4相关性腮腺炎。为明确诊断,2006年左肘部及腮腺区肿块切片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左肘部少量IgG4+细胞;左腮腺区大量IgG4+浆细胞浸润,172/HPF,IgG4+/IgG+为55%(图9、10)。最终诊断为左肘部嗜酸性肉芽肿,IgG4相关硬化性腮腺炎。
【治疗】
术后予以口服泼尼松40mg/d,持续4周后,每周以5mg的剂量逐渐减量,直至每周5mg/d维持,随访18个月,胰腺、胆囊彩超未见异常,肝、肾功能及血糖亦未见异常。
【讨论】
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是一种与IgG4相关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较多研究显示,CD4和CD8阳性的T细胞参与本病的发生。也有研究显示,IgG4的升高是慢性抗原长期刺激的结果,可阻止抗原诱导其他类型的免疫反应,可能是机体对自身的保护机制,其疾病本质可能是变态反应。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正常血清IgG4水平为0.07~0.64g/L,占总IgG的3%~6%,当IgG4>1.35g/L时,诊断意义最大,此外,血清IgG4水平对治疗效果及复发有较大指导意义。该患者血清总IgG值未见明显升高,但IgG4值高达1.59g/L,诊断价值较明确。HE切片镜下可出现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硬化和闭塞性静脉炎三联征。
根据病变内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和硬化成分比例不同,可以分为淋巴瘤样、混合型和硬化型模式。随着病程的发展,假瘤样可以转变为混合型,最后发展成为硬化型模式。病变内最显著的特征为浆细胞表达IgG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大量的IgG4+浆细胞(>50/HPF,IgG4+/IgG+>45%)是最重要的诊断依据。
该患者第2次手术腮腺区病变内大量IgG4+浆细胞浸润,且IgG4+/IgG+高达100%,结合血清学及病变区免疫组化检查,明确诊断。此病类固醇治疗效果理想,术前明确诊断,可使患者免于手术,但在停止治疗后,可能复发。常用方案为泼尼松30~40mg/d,持续4周,此后每1~2周减量5mg,直至每周5mg/d维持。效果反映在血清中IgG4减低和病变组织中IgG4+细胞减少,且较多文献显示,长期较大剂量的激素治疗并未发现引起高血糖现象,但在长期病变中和伴有明显硬化的病例中,效果可能不理想。
多数病例随时间发展可累及多个不同部位,小部分可局限在一个部位。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在唾液腺的主要表现为Küttner瘤和Mikulicz病。Küttner瘤好发于下颌下腺,曾命名为慢性硬化性下颌下腺炎,可单侧或双侧同时发生,质硬界限清楚,类似唾液腺肿瘤。Mikulicz病又称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是淋巴细胞弥漫性浸润唾液腺或泪腺,同时腺体内肌导管上皮细胞反应性增生的一种特发性炎性反应,与自身免疫有关,表现为双侧泪腺和唾液腺不明原因的持续性无痛性肿大,唾液腺功能正常或轻度降低,多伴有口干等症状,不伴有全身结缔组织病。
临床上主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Sjogren综合征,血清学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IgG4水平无升高,皮质类固醇治疗效果不佳。②涎石病,根据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较易鉴别。
本例患者2006年病理检查结果均倾向为嗜酸性肉芽肿,2011年予以IgG免疫组化特殊染色后才提示为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而复习了较多文献后,均未将两者进行鉴别。ELG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多累及头颈部浅表淋巴结和软组织的慢性肉芽肿病变。该病病因和发病机制亦不明确,变应性反应、感染和自身免疫反应均可能参与发病。好发于青壮年男性,腮腺区常见,生长缓慢,有消长史,表现为病变区软组织无痛性质软包块,多伴局部皮肤瘙痒、色素沉着。血常规示白细胞轻至中度升高,以嗜酸性粒细胞明显而持续的升高为特征,比例多为10%~20%,血清IgE、TNF-a,IL-4,IL-5,IL-13水平增高。
两病均可用手术切除、类固醇治疗,且治疗后易复发,但ELG对放疗极为敏感,最佳放射剂量为26~30Gy。但两者早期诊断较困难,主要靠术后病理学检查。ELG具有典型的淋巴细胞浸润伴反应性淋巴滤泡形成,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多种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纤维化的特点,而IgG4相关硬化性唾液腺炎的诊断主要依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见大量IgG4阳性淋巴细胞,病变组织中亦可见不定量的嗜酸性粒细胞。研究显示,诱导IgE产生的抗原也可诱导IgG4的产生,且国外较多学者在研究IgG4相关硬化性胰腺炎时均发现,受累组织中Th2细胞因子(IL-4、IL-5、IL-13)和调节细胞因子(IL-10、TGF-β)表达上调。IL-10可指导B细胞产生的抗体从IgE向IgG4转换,导致组织内大量IgG+浆细胞浸润,而TGF-β促进组织纤维生成。
该患者肘部肿块持续生长8a,EO%高达50.8%,完全切除后随访6a未见复发,术后EO%明显下降。而随肘部肿块生长而出现的左腮腺肿块,则极有可能为同一抗原长期刺激致机体保护性形成IgG4升高,且自2006年至2011年治疗期间患者EO%均高于20%,故笔者认为,该患者的2种疾病可能为同一抗原引起的不同部位、不同时期的表现。但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如何,仍需进一步探索。
病例来源:上海口腔医学
读医学网 www.duyixue.com 本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kanyixue@yi20.com.cn,我们将会及时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