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5-16 16:38 类别:药物安全 标签:儿科 药物 肌注 退热 颗粒 来源:丁香园
一.儿科常用药物剂量算法:
能在儿科使用的药物,其说明书上多标注有儿童用药计算方法,按公斤体重药量乘以患儿体重,则等于目前每天用药量,再按说明书要求分次使用即可;如果说明书上无儿童用量,只标注:儿童酌减。则常用儿童体重(公斤)÷50(约定成人体重值)X成人药量,即可得到目前儿童所用药量。
二.儿科用药需要注意的几点:
1.在儿科,所有氨基糖甙类的抗菌素,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小诺霉素等的所有剂型,因其耳肾毒性,均列为禁用;目前仍常见到有使用庆大霉素颗粒口服或者其针剂雾化吸入、小诺霉素肌注者,现在可以替代的药品很多,不要因其不需要皮试而盲目选择,在现今的医疗现状下,患儿一旦为此出现耳聋、肾小管坏死等严重问题,我们这一辈子都要给别人干了(赔偿);
2.所有喹诺酮类抗菌素,如:吡哌酸、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等等的所有剂型,因其对幼年软骨的影响,在儿科均列为禁用;
3.止吐药,如:吗丁啉(多潘立酮)、爱茂尔,胃复安等,因其锥体外系的的副作用,在儿科,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应该谨慎使用,我们在基层,还是不用的好;而且,实际上,因为呕吐的症状,在病因缓解前,用止吐药效果很差,如:秋季腹泻前期的呕吐,主要发生在进食后,适当补液、控制饮食,呕吐常在1-2天内缓解,少用止吐药物。
4.金刚烷胺及含金刚烷胺的制剂(如“好娃娃“氨酚烷胺颗粒、小儿复方氨酚烷胺片等),在1岁以下禁用;
5.其它,如:任何形式的止泻药,如,含苯乙哌啶制剂,一定要谨慎使用,个人意见:因为腹泻实际起到了引流毒素的治疗、代偿作用,有其积极意义,盲目止泻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故尔,儿科临床工作中,极少使用止泻药物;其实,在其它部位,如果药物破坏了机体本身的“引流、排泄代偿作用”时,均应该谨慎或者禁用,如:止咳药(事实上,儿科很少需要使用止咳药物,化痰药物使用相对更多)、止吐药,以及气道分泌物多时、使分泌物粘稠不易咳出的药物(如异丙嗪类抗过敏药、山莨菪碱(654-2)为代表的莨菪类药物等等,尤其是“喉气管支气管炎”时,因可能加重内生性异物阻塞,更应列为禁忌);
6.退热药中,如:尼美舒利各种制剂,在新的规定将其解禁前,在儿科禁用;肌注退热药安痛定(复方氨林巴比妥),除非患儿因各种原因不能使用其它退热剂(如抽搐、昏迷等)、必须退热时,才可慎重选择使用,且在使用前一定要向家属解释其可能发生的毒副作用,用后建议严密观察1-2个小时。现在在基层,该药肌注退热的使用过多,一定要小心;还有,就是社区医师和部分医院的医师,为了达到安慰发热患儿家属的目的,加用激素类药物退热,我们一定要注意:激素的使用适应征中,无退热这一项;疾病的轻重与发热高低无直接关系,一定不要把激素作为退热剂来使用,一定不要一味的、无原则的纵容患者或其家属,不要为满足家属要求而失去我们公认的治疗原则,否则,出了事,家属只一句“我们又不懂”,就把责任推给了你。我们已经有过这样的教训,治不好可以转院,但不要违规使用任何药物。
7.小龄儿童尽量不要肌注给任何药物,尤其是预计要多次给药治疗时,如现在社区常用的肌注抗菌素类药物、反复肌注退热药物等。原因有:A。小儿的神经走行、解剖可能有异于成人,在儿童肌注,更易出现大神经的损害,如果不是紧急抢救、来不及开通静脉通道,尽可能不要采用肌注的方式给药;B。小儿的肌肉薄嫩,且肌注时药物都原药浓度、稀释很少,就像化肥散到娇嫩的叶片上,比成人更容易引起肌注部位的肌肉永久性的伤害,像臀大肌萎缩等;现在社区基层医师肌注给药的机会过多,出问题恐怕是迟早的事了。
8.现在药物品种很多、很滥,很多品种都为复方制剂,如现在常用的各种中成药(小儿热速清颗粒、清热解热口服液.....等等等等,种类繁多),其中所含的药物很多都相同,且其中不能像西药一样明确各种成份的含量,我学的西医,对中医一点都不了解,所以,也不愿使用我不了解的东西;如果我们要开这些药物,建议不要多种中成药同时服用,出了事可不好解释;西药中也有复方制剂者,常见的如:各种“感冒颗粒),一定要注意不同商品名称、却为同一种药的叠加服用,像VC银翘片、三九感冒灵、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等都含有退热成分的“对乙酰氨基酚”;又像复方锌布颗粒、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等不同退热剂中都含有“氯苯那敏(扑尔敏)”等等。所以,要求我们基层医师,因为常用的手边药就那么几种,一定要熟读药品说明书,一定要熟悉常用药物在儿童的用法、用量;熟悉常用复方制剂中各种成份的含量;熟悉公认的用药禁忌。
9.有些药物有着相似的副作用,如;一个发热、咳嗽的孩子,我们可能会用到:异丙嗪、克咳敏(二氧丙嗪)、止咳颗粒类中药、退热类的复方制剂(氨酚黄那敏颗粒等),其中都可能会有镇静的副作用,我见相似的患儿这样“综合治疗”3-4天后,嗜睡2天左右才缓解的,吓得家属医生不得了;也见过腹泻患儿,服用复方苯乙哌啶后又用中药止泻(中药中加用了罂粟壳),孩子一直安静的睡了2天,可把我们科给闹坏了,希望我们的新手医生不要重复范这些错误。
10.儿科常用的西药类“感冒颗粒”,如:小儿三九感冒灵、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复方锌布颗粒、护彤颗粒等,其主要目的为退热,如果不发热,只有打喷嚏、流清涕等鼻炎表现,个人认为不适合使用以上复方制剂,如果其有效,也是其中的“氯苯那敏”在起作用,还不如用氯苯那敏口服治疗来的直接。
11.发热时,不要把两种退热药一起服用,常见到转过来的病人,发热时一起服用“复方锌布颗粒、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的;尤其是,常见到医生交待把以上的某种退热药一天三顿,不管有没有发热,都配合使用。可能在病初,患儿一天都在发热,你这样用倒也不算很差,可是家属往往拿了药、不再发热就不复诊了,常见其把退热药配合抗感染药物一直服用7-8天以上......所以,我们在开药后,一定多交待几句,减少患儿服错药的机会,发现家属可能有误解的情况,一定在下次交待病情、指导用药时说清楚。我们多说几句话,孩子就可能少一些药物毒副作用的机会。我们医师作为专业人员,有责任与义务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治疗。
12.有些疾病本身无特效治疗,如:大多数的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腹泻等,那么此时,我们不宜在药物的使用上抱太大的希望,而应该作对对症、营养、补液支持的工作。如,秋季腹泻时,常常遇到患儿来诊时,在社区已经用过几天的药物,问及“医生还交待你们作什么了吗?有没有指导你们怎么补液?”,还是有很多家属都不知道腹泻时“口服补液”的重要性,只是在吃这样那样的药物。我感觉很是悲哀;在腹泻时,一定要把口服补液提到第一位来,开始患儿常有呕吐、食欲下降,我们可以不用任何药物,但一定要指导其口服补液。不要只笼统的告诉家属“回家喝糖盐水”,结果,有很多的家属,自己回家“摄一点盐、抓一点糖”加到水里,就成“糖盐水”了,这样管用吗?效果应该很差,这样在正常工作中出汗多时,喝一些这样的“糖盐水”可能还会有些用,但在大量腹泻、需要大量补液时,这就明显的不够看了。如果没有正规的口服补液盐,还不如交待家属回家用“稀面汤或米汤+盐”让家属更容易执行。
读医学网 www.duyixue.com 本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kanyixue@yi20.com.cn,我们将会及时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