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8 09:45 类别:药物安全 标签:剂量 来源:环球医学
血小板减少症是利奈唑胺治疗最重要的不良反应之一。利奈唑胺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差异不同,但提示与肾功能受损相关。2017年2月,发表在《Br J Clin Pharmacol》的一项研究调查了利奈唑胺的药效学机制(骨髓抑制或血小板破坏增加),以及肾功能受损对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影响。
在该项研究中,利奈唑胺的药物代谢动力学通过一级吸收和消除的二室分布模型进行描述。肾功能(RF)使用预期的肌酐清除率进行计算。研究人员假设,每名患者发生利奈唑胺暴露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通过以下两种机制之一发生:抑制血小板的形成(PDI)或刺激血小板的消除(PDS)。
结果显示,约50%的利奈唑胺的消除可由肾脏CL(正常RF)所解释。利奈唑胺的群体平均估计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18%(95% CI,16%~20%),独立于观察到的浓度。由PDI造成血小板计数下降患者的估计混合模型分数为0.97(95% CI,0.87~1.00),因此,由PDS造成的分数为0.03。RF对利奈唑胺的药效学不造成影响。
研究人员描述了体重、肾功能、年龄和血浆蛋白结合率对利奈唑胺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该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学和转换模型的组合已经确定出,最常见的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机制为抑制血小板的形成。受损的RF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机制增加了血小板减少症。在RF患者中应该降低利奈唑胺的剂量。
英文链接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8186644
(选题审校:易湛苗 编辑:常路)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
读医学网 www.duyixue.com 本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kanyixue@yi20.com.cn,我们将会及时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