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学病例 > 妇产科病例 >

大伙来看看:子宫腺肌症合并骶前畸胎瘤

发布时间:2014-05-15 10:00 类别:妇产科病例 标签:超声 直肠 子宫内膜异位症 尾部 子宫 来源:华医园

畸胎瘤系由多个原始胚层组织演变而成的先天性肿瘤。其多发生于卵巢.而卵巢外畸胎瘤主要发生于靠中轴线附近的部位.如前纵隔、后腹膜及骶尾关节等。骶尾部畸胎瘤可能来源于尾骨部Henson结的多分化潜能细胞,胚胎发育到4~5周时,起源于卵黄囊的原始生殖细胞发生迁移,某些生殖细胞不能正常移位于生殖腺而分离出。最后发展为畸胎瘤。骶尾部畸胎瘤位于脊柱下端,在直肠和骶尾骨之间,女性多见,好发于婴幼儿,成人极为罕见,囊性及良性居多Pl。婴幼儿骶尾部畸胎瘤常表现为骶尾部突起肿块。排便排尿困难等。成人多以肛瘘、肛周脓肿就诊,若肿瘤增大压迫直肠,可有排便困难。该病常由直肠内指诊发现,直肠内超声、盆腔CT、MRI等对定性诊断有帮助。本病临床少见,易于误诊。本例患者即因阴道流血就诊,三合诊查体发现骶前肿物。腹部超声检查示左附件区包块,即为骶前畸胎瘤包块误认为附件区包块。后经直肠超声检查提示:直肠囊性肿物性质待查。由此可见,若超声提示附件区包块,一定要行三合诊检查,明确包块来源。骶尾部畸胎瘤一经确诊应及早手术切除,因该部位解剖位置比较特殊。手术易损伤周围血管、直肠、输尿管等组织和脏器,故手术难度相对较大。因此。笔者建议术前应做好充分肠道准备,术中操作应仔细、轻柔.分离时尽量采用钝性分离方法。以免损伤周围组织及脏器,导致不良后果及预后。另外,盂庆勇甥报道为避免复发,术中应常规切除尾骨及骶中动脉。

【一般资料】

患者女,51岁。

【主诉】

主因阴道不规则流血伴血块28 d,于2008年11月7日入院。

【病史】

患者孕8产2.平素月经规则7/30 d.量多,有痛经,近20年痛经逐渐加重。末次月经2008年10月

10日至人院当日。量多,有血块,无明显腹痛。患者近1年自觉便秘,1次/2 d。

【既往史】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病史。

【人院查体】

血红蛋白(Hb)39 g/L。体温(T)36.9℃,脉搏(P)100次/rain,血压(Bp)140/80 mm Hg(1 mm Hg=0.133 kPa),发育正常,神清,贫m貌,查体合作,心肺未闻及明显异常,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专科检查:阴道内见少量暗红血,宫颈无举摆痛,宫体前位,如孕10周大小,质硬,压痛(+),双附件未及明显异常,辅助急诊超声检查示子宫宫体增大为10.7 cmx8.7cmx7.6 cm。肌层回声不均匀。增粗增强,子宫内膜增厚2.2cm,回声不均匀,内见条状血流,为动脉血流信号,左附件区见不均匀包块.大小约5.1 cmx4.4 cmx3.5 cm,边界清,形态不规则,挤压可变形,其内及周边未见明确血流,右附件区未见异常。

【初步诊断】

(1)疑似子宫内膜病变。(2)重度贫血。(3)子宫腺肌症。(4)疑似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

【治疗】

即刻予以输血并预防感染治疗,经输红细胞1 600 mL,血浆600 mL后,Hb升至85扎,准备行诊刮术,再次双合诊查体时发现阴道左后壁突出一囊性包块.三合诊发现包块来自于直肠左后壁。囊性,活动欠佳界清,无压痛。直肠超声检查示直肠左侧偏后方有一大小约5.8 cmx5.4 cmx4.0 cm囊性包块,有包膜.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回声均匀。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示内部未见血流信号.直肠囊性肿物性质待查。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请外科会诊.考虑:骶前囊肿性质待查,建议手术切除。患者诊刮病理结果示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排除子宫内膜癌变,即与外科联合行经腹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骶前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子宫如孕2个月大小,未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顺利完成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后,外科再行腹部及骶尾部联合肿物切除术:打开左侧盆底腹膜,避开直肠,钝性分离直肠旁肌肉组织,暴露肿物上端.探查肿物位于盆底较深部,未累及盆腔主要血管.但考虑经腹完整剥除肿物困难。便自骶尾部行纵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盆底肌,暴露并逐渐完整剥除肿物。术中未切除尾骨。标本剖示:肿物大小6 cmx5 cmX5 cm,壁光滑,内见豆渣样油质物,未见毛发及牙齿。术后病理示:(1)子宫腺肌症。(2)骶前成熟性囊性畸胎瘤。术后12 d患者痊愈出院,出院后每6个月复查一次,至2011年8月无复发。

病例来源:华医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