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学病例 > 临床其他病例 >

分泌甲胎蛋白直肠腺癌一例

发布时间:2014-05-15 11:46 类别:临床其他病例 标签:血清 患者 直肠癌 直肠 慢性乙型肝炎 来源:中华肿瘤杂志

【一般资料】

患者男,41岁,因大便次数增多伴血便1个月,肠镜检查显示直肠癌,于2011年2月入院。

患者既往患慢性乙型肝炎20年,未经治疗。在当地医院行肠镜检查示,距肛门8~20cm可见菜花状隆起糜烂。活检病理示,直肠乙状结肠腺癌。

2011年2月25日,在我院行上腹部增强CT检查,示肝右叶多发占位,多为肿瘤性病变,可能为肝癌,不除外转移。

血清糖链抗原(carbohydrateantigen,CA)19-9为187.68U/ml,血清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为3484.61ng/ml,血清癌胚抗原为6.25ng/ml。

2011年3月3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镜探查,见肿块位于直肠腹膜返折处,大小10cmx9cmX10cm,已侵犯全层及膀胱后壁腹膜,肝脏Ⅳ、V段肿瘤大小约12cm×10cm,略隆起、质硬,疑为转移灶,无法根治,遂中转开腹行直肠癌姑息性切除术。

【术后病理】

示,直肠低分化腺癌侵及肠壁全层,伴周围淋巴结转移(15/18枚)。免疫组化示,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19阳性,Glypican-3部分阳性,CK2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56、Syn、CgA、AFP、胸腺嘧啶磷酸化酶、Hepatocyte均阴性。

3月12日复查CA19-9为29.89U/ml,血清AFP为821.32ng/rnl,血清癌胚抗原为2.17ng/ml,乙型肝炎病毒DNA(-)。

3月15日行超声引导下肝脏占位粗针穿刺活检,病理示直肠低分化腺癌。

直肠癌术后标本及本次穿刺活检切片免疫组化示,ViHin、CDX-2阳性,Glypican-3部分阳性,CK7、CK20、AFP、Hepatocyte均阴性。

结合临床及组织构象考虑为分泌AFP直肠腺癌伴肝转移。遂行XELOX方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化疗4个周期,部分缓解。2011年5月,血清AFP降至正常范围。

2011年6月行MRI检查,发现直肠新病灶。改用FOLFIR/方案(伊立替康+亚叶酸钙+氟尿嘧啶)化疗3个周期,出现Ⅱ度腹泻。

2011年9月,因血清AFP持续升高,MRI发现直肠病灶进展,行肝脏介入治疗1次。

2011年10月,行直肠瘤床区及高危引流淋巴结区姑息性同步放化疗。患者放疗14次,后因Ⅲ度腹泻、肝脏病灶增大停止放疗。

2011年11月,行雷替曲塞+洛铂化疗2个周期,病情进展。

2012年1月,口服索拉菲尼0.4g,2次/d。

2012年2月,行腹部CT检查,示疾病进展,肝功能ChildC级,血清AFP为15608.31ng/ml。建议患者停用抗肿瘤治疗,行姑息对症治疗。

患者于2012年3月因肝脏病灶疾病进展致肝功能衰竭死亡。

【讨论】

AFP由胎儿新生肝的实质细胞和卵黄囊细胞合成,为肝癌的特异性标志物,但直肠癌细胞分泌AFP在临床上很罕见。

分泌AFP的直肠癌最先由野田秀榭等于1984年报道。虽然直肠癌组织学分类不同,但患者在诊断时除原发肿瘤症状外,常伴有肝转移及血清AFP升高,疾病恶性程度极高。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生存期约为18.3~19个月,分泌AFP的直肠癌预后更差。Taguchi等报道,部分患者术后即出现死亡,1例患者生存期为1年。中川斡等报道,患者生存期为9个月。

Taguchi等将分泌AFP的胃癌和大肠癌分为2类,其中一类为肝细胞样腺癌,肿瘤病理形态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相似;另一类肿瘤病理形态为髓样,没有典型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特点。本例患者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K7、CK20、AFP、Hepatocyte均阴性,患者诊断属于后者。

在本例患者诊断过程中,因术中未取肝脏病灶活检,肝脏病灶诊断不明确,行肝脏占位粗针活检方明确诊断。结合肝脏病灶及直肠癌术后标本,肝脏占位与直肠癌标本病理结果一致,且CK7、CK20、AFP、Hepatocyte均阴性。结合临床病史,直肠癌姑息性切除术后血清标志物CA19-9、AFP明显下降,提示直肠原发灶切除后病情得到一定控制,肿瘤分化程度差,诊断为分泌AFP直肠腺癌。

有研究表明,介入栓塞治疗可能是延长患者生存的首选治疗方案。本例患者术后接受常规放化疗,对XELOX方案有一定疗效,但包括伊立替康和氟尿嘧啶类的结直肠癌常规化疗方案、介入治疗和索拉非尼靶向治疗疗效欠佳。

病例来源:中华肿瘤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