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学病例 > 内科病例 >

双耳持续性高调耳鸣

发布时间:2014-05-14 20:24 类别:内科病例 标签:丙型病毒性肝炎 来源:爱爱医


【一般资料】女性患者,53岁,因发现抗-HCV阳性3年,间断乏力伴恶心、食欲减退3个月,于2009年4月16日入我院治疗。20年前行“左乳腺癌根治术”,术中输血(具体量不详),否认耳部、甲状腺、自身免疫、血液系统及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史。

【体格检查】:血压120/80mmHg(1 mmHg=0.133kPa),皮肤、巩膜无黄染,可见肝掌,无蜘蛛痣,心、肺查体未见异常,腹平软,无压痛,肝脏、脾脏未触及。

【实验室检查】:抗-HCV阳性,HCV RNA 1.438×106IU/ml,HCV基因型l b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5.2×109/L,血小板计数139×109/L ;血清ALT 42 U/L,AST 34 U/L.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G(1——2)S1,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

【治疗方法与结果】: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 α-2a)135 μg皮下注射,1次/周;利巴韦林(RBV)300mg,口服,3次/d.治疗10周后HCV RNA转阴。治疗20周后,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3.12 pmol/L,游离甲状腺素3.87 pmol/L,促甲状腺激素50.99μIU/ml;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减低(0.94×109/L);伴有易激动等情绪变化,暂停抗病毒治疗,经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益血生胶囊及复方皂矾丸2个月后,甲状腺功能及WBC计数恢复正常,情绪稳定,双耳听力正常,但HCV RNA转为阳性(2.67×104IU/ml),ALT 79U/L,AST 49U/L,遂给予Peg-IFNα-2b 50μg皮下注射,1次/周;RBV 300mg,口服,3次/d.治疗7周后出现双耳持续性高调耳鸣,无头痛及眩晕,无眼球震颤。专科查体:双外耳道通畅,鼓膜完整,轻度内陷。纯音听阈测定示:双耳高频区(4-8 kHz)听力下降,考虑神经性耳鸣,可能与内耳局部微循环障碍有关。给予前列腺素E110μg静点,1次/d,甲钴胺片0.5mg,口服,3次/d,治疗3周后耳鸣症状减轻。连续抗病毒治疗至24周,耳鸣症状无加重,HCV RNA 1.21×105IU/ml,WBC2.6×109/L,ANC 0.74×109/L,因抗病毒疗效不佳及上述不良反应,停用Peg-IFN及RBV,以胸腺肽α1 1.6 mg皮下注射,3次/周,继续治疗。随访1年,耳鸣症状持续存在。

【讨论】IFN是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常用药物,联合RBV为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国际化标准方案,其不良反应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依从性与疗效。Tunca等报道,在单独应用IFN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出现神经性听力障碍。至今鲜见RBV单独应用致听力下降的报道。提示Peg-IFN可能是上述方案中导致听力障碍的主要因素。

IFN所致听力障碍大多为神经性听力障碍。在1项对7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IFN抗病毒治疗的前瞻性研究中,32例(43.8%)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其中27例(37.0%)经电测听证实为神经性听力障碍。其机制可能为:(1)IFN对听觉神经毛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2)自身免疫性损伤:IFN可上调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基因表达,抑制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基因表达,进而激活产自身抗体浆细胞增殖,引起自体免疫反应,导致突发性耳聋;(3)Cadoni等报道,突发性耳聋患者体内存在-种抗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抗体,提示内耳免疫相关性血管炎可能为发病机制之一。本组资料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无其他导致听力障碍的致病因素,在出现听力障碍的同时伴有甲状腺功能紊乱,提示IFN可能诱发免疫介导的多器官功能紊乱。(4)IFN引起骨髓抑制,由于血小板减少而导致内耳微血管内出血。本资料中患者未见外周血小板明显减少。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IFN致听力障碍预后不一,Formann等报道,6例Peg-IFN联合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停药后听力未完全恢复。Elloumi等报道,听力下降在治疗结束后可以完全恢复。听力障碍虽为IFN的少见不良反应,由于发病机制与转归不同,亦为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标准化治疗中不容忽视的不良反应,一旦发现,应及时监测听觉功能,争取早期治疗,以避免听力障碍持久存在,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病例来源:爱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