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5-15 10:15 类别:中医科病例 标签:患者 疼痛 关节 强直性脊柱炎 活动 来源:转自于豆丁网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43岁。
【主诉】
反复双肩、髋部、腰背部疼痛8年。
【现病史】
患者8年前受潮后开始出现双肩、髋部、腰背部疼痛,疼痛于活动后减轻,未予重视,之后逐渐出现足跟部、胸肋软骨疼痛及弯腰活动受限。3年前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为“强直性脊柱炎?”,自服“双氯灭痛片”,疼痛有所缓解。2年前开始出现驼背畸形及颈背部活动受限,双肩、髋部、腰背部疼痛加重,严重时不能下床活动,口服止痛药无明显效果。此后又间断服用过甲氨蝶呤及沙利度胺,症状无明显改善且出现肝功能异常,故自行停药。
【查体】
T36.5 P 70 R19 BP110/70,跛行,驼背畸形,弯腰活动受限,颈墙距15cm,指地距20cm,颈部活动受限,向左可旋转30度,向左可旋转20度,腰椎前曲、背伸、侧弯均受限,脊柱各椎体均压痛,双下肢“4”字试验(+),骨盆侧压试验(+),骶髂关节压迫试验(+),
【辅助检查】
1.X线示:1)双侧骶髂关节间隙消失、骨性融合;2)腰椎椎体排列整齐,各椎体小关节间隙模糊,部分消失,胸12-腰2双侧椎旁韧带可见骨化,腰椎生理曲度存在;3)各椎体骨质密度减低。
2.血常规:WBC5.7X10^9/L,HGB89g/L,PLT331X10^9/L.
尿常规、肝肾功能无异常,心电图、B超未现明显异常。
3.ESR:75mm/h,IgG16.81g/l IgA4.27mm/L HLA-B27 (+),RF小于1:20.。
【病例特点】
1.青年男性,慢性病程
2.以反复关节、腰背部疼痛为主要特点,逐渐出现活动受限。
3.查体:枕墙试验、指地试验异常,颈部活动异常,双下肢“4”字试验(+),骨盆侧压试验(+),骶髂关节压迫试验(+)。
4.辅助检查:骶髂关节、腰椎X线异常,HLA-B27 (+)。
5.既往应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疗效不明显,应用甲氨蝶呤及沙利度胺出现肝功能异常。
【诊断】
西医诊断: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诊断:骨痹。
治疗难点分析及治疗经过:
本例患者病程较长,病性较重且渐进发展,疼痛累及中轴及外周关节,多处椎体骨骨质疏松,常规药物治疗效果差,综合患者各方面情况及病情,经内科会诊讨论认为:目前应用糖皮质激素会继续加重患者骨质疏松,且不能阻止病情进展,故不建议使用;柳氮磺吡啶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外周关节,但对中轴骨疾病无效果,尝试性使用有可能部分缓解患者症状;甲氨蝶呤及沙利度胺对部分难治性强直性脊柱炎有效,但患者既往应用这两种药物出现肝功能明显异常,不能耐受,若继续应用则弊大于利;生物制剂治疗本病费用昂贵,患者已明确表示难以承受。综合上述情况,建议患者在少量应用柳氮磺吡啶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的同时,坚持以中药治疗为主,配合中药熏蒸、针炙理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一诊:患者腰骶、脊背、髋部、颈部酸疼,痛势隐隐,喜暖,劳累或遇寒加重,关节强直,屈伸不利,腰膝酸软乏力,肌肉萎缩,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四诊合参辨为肾虚督寒证,治宜补肾温督,祛痹通络,方选青娥丸合独活寄生汤加减化裁:杜仲15g寄生18g肉桂15g牛膝24g熟地12g补骨脂9g核桃仁18g独活12g秦艽12g细辛3g防风12g川芎12g白芍12g茯苓12g仙灵脾15g狗脊12g,同时送服五痹胶囊。患者服用上方30付后,自觉腰骶、髋部疼痛减轻,颈、背部僵直感好转,活动较前灵活。同时配合针刺、火炙,颈背部推拿、中药药浴等外治疗法,整体病情好转出院。
二诊:患者院外继续服用中药及柳氮磺吡啶。一月后复诊,诉服药后腰、髋、膝关节
疼痛明显减轻,僵直感显著好转,行走自如,可自行登楼梯上4层楼,食欲、精神好转,体力较前增加,偶感脊背发凉、发紧。舌苔薄白,脉沉弦细,尺脉沉细。原方加葛根15g恙活15g,附子12g,并嘱其注意保暖,适当锻炼。
三诊:服方2月后患者再次来诊,诉双侧腰、髋、膝关节无明显疼痛,驼背明显减轻,颈部活动自如。天气变化时自觉颈、背部轻微僵直感。近日自觉口干,无其他明显不适。舌苔薄黄,脉沉略弦。上方基础上肉桂、附子均减量至9g,加知母15g。患者服用此方至今,电话随访状况良好。
简析:本例患者病程长,起初对病痛未予重视,失治多年,确诊后也只是应用药物对症止痛,未行规范治疗,故入院时已出现驼背畸形及颈背部活动受限,病情较重。经及时完善相关检查,综合评估病情,制定个体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以补肾温督中药为主,配合小剂量柳氮磺吡啶应用及针炙、推拿、中药药浴等物理疗法,各关节疼痛逐渐消失,腰背部及各关节活动度逐渐增大,驼背明显减轻,取得可喜的疗效。本例患者在病情如此重的情况下,经治疗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一是得益于中西医结合,中医内治与外治结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二是受益于患者坚持治疗的信心和行动,患者良好的依从性使医患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战胜病魔。
病例来源:转自于豆丁网
读医学网 www.duyixue.com 本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kanyixue@yi20.com.cn,我们将会及时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