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学病例 > 内科病例 >

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嗜酸细胞性结肠炎1例

发布时间:2014-05-14 20:23 类别:内科病例 标签:溃疡性结肠炎 来源: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一般资料】

患者,男,56岁。

【主诉】

因反复脓血便5个月,加重1周入院。

【现病史】

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为下腹部阵发性绞痛,伴有腹泻,5~8次/d,呈糊状,肉眼可见黏液及脓血,里急后重感明显,具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特点,伴有食纳差、乏力,无发热,结合肠镜等检查结果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

给予泼尼松(初始剂量为40 mg/d)联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4 000 mg/d)口服治疗,治疗后腹痛、腹泻渐缓解。规律用药,泼尼松逐渐减量至5 mg/d。1周前白行停用美沙拉嗪,继续泼尼松5 mg/d口服,同时加用中药治疗5 d(具体成分不详),期间腹痛、腹泻症状加重,6~8次/d,呈糊状,肉眼偶可见少许黏液及脓血,伴有周身皮肤瘙痒及皮疹,无发热。病后体质量减轻约20 kg。入院诊断:溃疡性结肠炎(初发型、中度、活动期、全结肠)。

【入院查体】

体温36.3℃、脉搏78次/min、呼吸17次/min、血压90/70mmHg,面部和腹壁可见少许散在皮疹伴脱屑。心肺查体无明显异常。腹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5~6次/min。

【辅助检查】

血常规示白细胞6.78×109/L,血红蛋白112 g/L,血小板191×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56%,嗜酸性粒细胞比率3.1%,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21×109/L;多次粪常规及粪培养均阴性;血清总蛋白49 g/L,白蛋白29g/L,其余生化指标正常;血沉49 mm/H;C反应蛋白26.24 mg/L;肿瘤标志物(CEA、AFP、CA-199)均无异常。

【肠镜检查】

横结肠至直肠黏膜充血水肿,有散在片状糜烂及浅溃疡,表面可见黄白苔。

组织病理学:小块黏膜组织重度慢性炎伴糜烂、坏死及炎性渗出,活动(+++),间质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20个/HP),腺上皮重度增生

【修正诊断】

溃疡性结肠炎(初发型、中度、活动期、全结肠),嗜酸细胞性结肠炎。

遂即调整泼尼松剂量为40 mg/d,继续美沙拉嗪缓释颗粒4 000 mg/d治疗。同时加用调节肠道菌群、止泻、保护肠黏膜及营养支持等治疗,不适症状渐缓解,大便3~4次/d,血沉、C反应蛋白逐渐下降,治疗2周后复查肠镜病变较前明显好转。

【讨论】

近几十年来炎症性肠病在世界范围发病率有持续增高趋势。该患者具有持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病史5月余,结合肠镜检查及病理结果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给予泼尼松联合美沙拉嗪治疗后不适症状明显缓解。患者有服用中药后出现皮疹、皮肤瘙痒伴有腹痛、腹泻症状加重的病史,有明显过敏反应,结合入院后肠镜检查局部组织病理提示间质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20个/HP),故考虑该患者同时合并有嗜酸细胞性结肠炎,病情反复与并发嗜酸细胞性结肠炎相关。

原发性嗜酸细胞性胃肠功能紊乱是一组以消化道嗜酸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损害,以胃肠功能紊乱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包括嗜酸细胞性食道炎、嗜酸细胞性胃炎和嗜酸细胞性结肠炎。

该病与进食某种特殊食物、药物密切相关,是以胃肠道症状(主要为腹痛、腹泻、体质量减轻)为突出表现的一种胃肠过敏性疾病。现诊断标准为:①有消化道症状;②消化道活检可确认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每高倍视野嗜酸细胞计数>20个);③除外寄生虫病和其他疾病。食物不耐受或食物过敏也不作为本病的诊断标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多支持该诊断,但不作为本病的诊断标准。因有约20%~40%的患者无外周血嗜酸细胞性粒细胞的增多,且其升高程度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及上皮损伤程度无确切相关性。

本病属变态反应性疾病,激素是治疗的有效药物,能迅速缓解症状。本病呈自限性,停止进食该食物或药物后症状缓解或消失,但不接受激素治疗的患者容易复发,若无激素禁忌证,应常规使用激素短程治疗,选用泼尼松,20~40 mg/d,连用8周,证实有良好效果。对激素不敏感者可加用免疫抑制剂。该病预后良好。

在中—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通常需要应用激素治疗,然而有些患者起初应用激素有效,一旦激素减量或停用,患者的临床症状就会复发,这被称之为激素依赖型溃疡性结肠炎。对于此类患者仍需警惕合并有其他相关疾病的可能。譬如本文所提该患在应用激素治疗并逐渐减量的过程中出现症状反复,经相关检查后证实因其同时合并有嗜酸细胞性结肠炎,症状反复与并发嗜酸细胞性结肠炎相关。两种疾病的治疗均需应用激素,故调整泼尼松剂量为40 mg/d,后患者不适症状较前减轻,复查肠镜病变较前明显好转,证实治疗有效。

病例来源: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