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5-14 20:25 类别:内科病例 标签: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来源:医脉通
【主诉】
反复双下肢水肿2月,乏力、纳差1周
【现病史】
患者,女性,43岁,因“反复双下肢水肿2月,乏力、纳差1周”。于2008年8月18日入院。患者于2008年6月底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就诊当地诊所,静脉滴注人血白蛋白治疗好转1周后再次出现双下肢水肿。未行进一步检查及治疗,并于8月21日感乏力、纳差,进食量减至平时的1/3。
【查体】
神志清楚、面色晦暗、全身皮肤无黄染、未见皮疹、无肝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手静止性颤抖、巩膜轻度黄染;颈软、甲状腺无肿大、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腹部平坦、腹壁静脉无曲张、腹部软。无压痛、反跳痛,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肝、脾肋下无触及。墨菲氏征阴性,肝区、脾区、双肾区无叩击痛,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2.75×10^L、NEU1.43×10^9/L、NEU%52.1%、RBC3.7×10^12/L、Hb1.15g/L、PLT58×10^9/L;PT19.8s;血沉15mm/h;
甲状腺指标T31.23mg/ml、T48.3μg/dl、TSH0.55IU/ml、FT31.91pg/ml、FT41.20ng/dl;
血生化Alb26.5g/L、Glb32.8g/L,TC4.34mmol/L、GLU4.47mmol/L、UREA4.92μmol/L、GRE64.4μmol/L、UA146.2μmol/L、TBil25.98μmol/L、
DBil10.76μmol/L、ALT23U/L、AST63.4U/L、ALP110.9U/L、GGT185U/L,HBVDNA阴性;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抗-HBs、抗-HBe、抗-HBc阳性;AFP16.23μg/L;抗-HCV阴性;
抗-SSB(-)、抗-SSA(-)、ANA(+)、AMA-M2弱阳性、2周后复查AMA-M2阴性。
腹部彩色多普勒提示:结节性肝硬化;脾脏肿大。
【初步诊断及治疗】
临床考虑“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予熊去氧胆酸250mg、3次/d,及对症护肝治疗,但病情无好转,且出现肢体震颤、步态僵直、言语不利;
邀眼科会诊裂隙灯下见双眼角膜有K-F环、查铜蓝蛋白0.07g/L、血铜19.6μmol/L;
颅脑MRI平扫+MRA:脑干、颈髓,双侧壳核及双侧脑白质异常信号。
肝穿病理检查:肝组织结构欠完整,肝板排列欠整齐。小叶内无点灶状坏死。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性,肝窦及中央静脉扩张淤血,窦内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枯否氏细胞轻度增生肥大,部分汇管区轻度扩大。内见少量炎细胞浸润;部分汇管区明显扩大,多量淋巴细胞浸润,重度界面性炎,小胆管明显增生。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组织学铜染色及Masson染色Masson及网状纤维染色:部分汇管区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周围肝细胞散在、小堆状陷落于纤维之中。免疫组化结果:汇管区中小胆管CK(+)、CK8/18(+)、CEA(+)、Ki-67增殖指数约2%;肝细胞HepPar1(+)、肝窦内枯否氏细胞CD68(+);问质血管CD34(+)。
铜染色:汇管区周围肝细胞铜沉积试验阳性(见图5、6)。诊断及治疗:肝豆状核变性(WD)。给予低铜饮食、口服锌盐、青霉胺及保肝、对症治疗后,临床痊愈出院,现仍随访中。
【病例讨论】
本例患者为成年女性、临床突出表现反复出现双下肢水肿伴腹水、脾肿大、A/G倒置等肝硬化所特有的表现,且ALP、GGT升高、ANA阳性、AMA-M2弱阳性、又兼有PBC的特性,结合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结节性肝硬化,脾脏肿大,临床酷似PBC;临床医生过度注重肝脏病变并满足于表面症状的诊断而导致误诊;临床上对成年女性肝硬化患者进行鉴别诊断时,尤其是伴有锥体外系症状,要警惕WD的可能及早行特殊检查、以免误诊。
【病例提示】
当患者有以下临床表现是应考虑WD的可能:
1、不明原因的肝硬化伴脾肿大、锥体外系等症状、特别是多个系统损害的症状同时出现或先后发生时;
2、家族中有该病或类似症状者;
3、颅脑CT扫描可见双侧豆状核区异常低密度影;
4、腹部B超有肝脏回声光点明显增多增粗增强版脾大者;
5、肝硬化合并神经精神症状不能以肝性脑病等解释者;应对上述患者进行角膜裂隙灯检查、血清铜蓝蛋白、尿铜检测,有条件者可行肝组织病例检查,以有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病例讨论】
请大家分析看以上诊断、治疗等是否正确?同时可以谈谈自己对于该病例的见解?
病例来源:医脉通
读医学网 www.duyixue.com 本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kanyixue@yi20.com.cn,我们将会及时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