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学病例 > 内科病例 >

皮肤软组织致命性感染两例

发布时间:2014-05-14 20:26 类别:内科病例 标签: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来源:中华血液学杂志


有报道显示,国内综合医院血液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居首位,多见于急性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嗜水气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在免疫功能损伤患者(如糖尿病、粒细胞缺乏)可引起肌坏死和深浓疱性坏疽等致命性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可引起皮肤黏膜感染(原发或转移性蜂窝织炎、坏疽性深脓疱病等),多为血液播散和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

【病例摘要】

【一般资料】

男,47岁。2012年2月8日饮酒后出现呕吐、腹痛、腹泻、发热,体温达39.0℃,伴寒战、畏寒、乏力。

【血常规】

WBC0.53×109/L,HGB74g/L,PLT20×109/L;

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减低,原始粒细胞占0.530;WT1及AMLl-ETO融合基因均阴性;染色体核型:46XY;流式细胞术检查:CD34 68.8%、CD117 51.5%,CD33 少量,HLA-DR(+)。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2.”.

2月19日给予CAG(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G-CSF)方案化疗,达完全缓解(CR)。粒细胞缺乏期出现右下腹疼痛、寒战、高热,怀疑“阑尾炎”,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外周血WBC恢复后缓解。

于3月21日给予大剂量阿糖胞苷(HD-Ara-C)方案化疗,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后症状控制。

外周血WBC恢复后行“阑尾切除术”.后给予HD-Ara-C方案化疗,第4周期结束后第6天(6月30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寒战、高热(体温38.8℃),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休克等表现,血常规:WBC 0.12×109/L,HGB 70g/L,PLT 20×109/L,血培养未见细菌生长,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体温偶有轻度下降(未降至38.5℃以下)。

7月3日出现双上臂及右大腿瘙痒、红肿伴疼痛,血培养仍未见细菌生长,考虑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皮肤软组织感染,加用去甲万古霉素0.4g,但右下肢、双上肢红肿迅速扩大,遂将去甲万古霉素加量(每12h 0.8g),仍高热不退。1d后右下肢红肿蔓延至胭窝处,红肿中心区出现淡黄色水疱;双上臂肿胀明显加重。2d后全身除腹部及面部外均出现大片瘀斑、肿胀和休克体征,抽取疱液(黑紫色、稀薄、恶臭)送细菌培养,积极抗休克治疗无效死亡。疱液培养结果:嗜水气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等均敏感。

【病例摘要】

【一般资料】

女,47岁,2011年6月14日因四肢散在出血点入院检查。

【血常规】

WBC 32.6×109/L,HGB 105g/L,PLT 9×109/L,幼稚细胞占0.83;

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占0.925,血小板罕见。

流式细胞术检查:TdT 63.5%, CD10 98.8%, CD19 99.1%, CD20 55.7%, CD22 98.7%, CD34 84.8%, HLA-DR 15.1%, Cy? 2.3%, SmIg 4.5%.bcr-abl(P190)1.1×104.

染色体核型:46XX,t(9;22)。

【诊断】

Ph染色体阳性的普通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普通B-ALL)。

【治疗】

于6月20日给予VDCL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环磷酰胺+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方案联合伊马替尼400mg/d治疗1个周期,达CR.序贯给予Hyper-CVAD(环磷酰胺+长春地辛+吡柔比星+地塞米松或甲氨蝶呤+阿糖胞苷)+伊马替尼治疗。

2012年3月11日查血常规:WBC 3.6×109/L,HGB 115g/L,PLT 209×109/L,未见幼稚细胞;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占0.225.治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出现寒战、发热,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抗感染治疗。

5月12日血常规检查:WBC 32.6×109/L,HGB 105g/L,PLT 9×109/L,幼稚细胞占0.83.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占0.930.外周血涂片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占0.06.给予VDCLP方案诱导化疗。

5月29日血常规检查:WBC 0.61×109/L,HGB72g/L,PLT 21×109/L,突发高热(39.80C),血压正常,不伴畏寒、寒战,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每6h 0.5g)治疗3d,发热未降。

5月31日下午出现右小腿稍肿胀,腓肠肌区约4cm x 5cm片状红斑,皮温高,质韧。血培养未见细菌生长。给予去甲万古霉素(每12h 0.4g)、百多邦软膏及碘伏局部涂擦,发热持续不退。1d后右下肢红肿明显,右足青紫,片状红斑扩大至10cmx12cm,中心出现4cm x 5cm暗褐色大疱并迅速扩展。抽取大疱液(黑紫色、稀薄、恶臭)培养。2d后红肿青紫蔓延至全部右下肢,可见多个大小不等、内含暗红色液体大疱,3d后右下肢明显肿胀,大疱全部溃破,出现休克体征,抢救无效死亡。大疱液培养结果: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多重耐药)。

【讨论】

目前,普遍认为亚胺培南较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更易引起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天然耐药。同时大量资料显示,碳青霉烯类的使用是导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多重耐药的危险因素。

病例来源:中华血液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