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学病例 > 内科病例 >

肝移植术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

发布时间:2014-05-14 20:26 类别:内科病例 标签: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来源:血栓与止血学


【病例摘要】

【一般资料】

患者,男,52岁,

因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在武警总医院行异体原位肝移植治疗,术后口服骁悉(吗替麦考酚酯,mycohemolate mofeil,上海罗氏公司生产,规格0.25 g/片,1g/次,2/d)1个月,长期服用FK506(普乐可复,又名:他克莫司胶囊,tacrolimus,prograf,日本藤泽制药公司生产,规格0.5 mg/片,0.15 mg/kg,2/d);与拉米夫定(贺普丁,amivudim,安徽贝克联合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1/片,0.1g/d)。

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查血常规、肝功能均正常,术后8个月出现鼻出血、皮肤出血点。

【查血常规】

PLT 36×109/L,次日16×109/L,3日后降至1×109/L,WBC、HGB正常。2周内无发热及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症状。

体检:一般情况好,躯干、四肢皮肤满布出血点,肝脾未触及,余无异常。

【辅助检查】

肝功能正常。

骨髓检查:骨髓增生活跃,2×2.5cm2骨髓膜巨核细胞242个,原始巨核5/25,幼稚巨核8/25,颗粒巨核12/25.

【诊治与讨论】

诊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抗体(PAIgG)900 ng/107血小板。

B超:脾厚4.2 cm,门静脉狭窄,血流双向。肝增强CT、门静脉造影无异常。

【入院诊断】

原位肝移植术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治疗】

给予输血小板、止血对症治疗,丙种球蛋白30g/d静滴,连用5 d,氢化可的松150 mg静滴,连用5 d,后改强的松60 mg口服,治疗第2天起PLT逐渐上升,第7天PLT 109x109/L,用激素期间减少FK 506用量。该患者出血消失,血小板稳定在100×109/L以上。

【讨论】

该病例肝移植后血常规正常,术后常规服用免疫抑制剂,本次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皮肤出血点,脾无肿大,典ITP骨髓象,血小板抗体增高,肝增强CT扫描、门静脉造影无异常,激素、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显著。符合急性ITP诊断。但发生于肝移植后者尚未见报告。

肝移植后继发性脾亢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需与ITP鉴别。肝移植后可发生门静脉吻合口狭窄,门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1.25%和2.5%,严重者可引起门脉高压,导致充血性脾肿大,继发脾亢。患者多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多有不同程度脾肿大,血液学异常最早发生血小板和/或白细胞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增多,形态成熟障碍,但ITP成熟障碍程度重于脾亢.门静脉造影最有价值,本例造影显示无狭窄。该病经皮肝穿刺门静脉支架放置术后,脾亢可随之减轻或消失,而药物治疗往往无效。因此可排除继发性脾亢。

肝移植后并发ITP的治疗与单纯ITP治疗相同,疗效理想,如长期或大量应用激素应减少FK 506用量,防止免疫抑制剂过量发生不良反应。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但通过对患者血小板抗体的研究证实,本病是一组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疾病。而本病发生在肝移植后常规服用免疫抑制剂FK 506过程中。FK 506为免疫抑制性大环内酯类药,具有高度免疫抑制作用,可抑制T细胞的活化及T辅助细胞依赖型B细胞的增生,抑制IL一2、IL-3及γ干扰素等淋巴因子的生成与IL-2受体的表达,临床用于防治肝、肾移植术后的移植物排斥反应。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常见白细胞增多,罕见血小板减少,该药仍在继续服用,且血小板稳定,可排除药物诱因,发生ITP的原因是否为免疫抑制不足或发生隐性感染,是否与肝移植有关系,尚不明确。

病例来源:血栓与止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