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学病例 > 内科病例 >

反复右胸部、上腹部疼痛3年,原来是内脏缺血综合征

发布时间:2014-05-14 20:30 类别:内科病例 标签:内脏缺血综合征 来源:医脉通


慢性内脏缺血综合征是由于腹腔动脉粥样硬化、多发性动脉炎、结节性动脉炎等原因引起腹腔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或痉挛,导致所供应的脏器缺血、缺氧,出现慢性或急性腹痛等症状,又称”缺血性腹痛”。内脏动脉硬化发生率并不低。由于本症还未被多数人所认识,所以误诊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有资料显示可达50%~80%,应引起医患的高度警惕。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77岁。因反复右胸部及上腹部疼痛3年入院。

【现病史】

2006年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胸部及上腹部疼痛,为隐痛,呈持续性,以活动时及饭后加重,每次持续半小时至1小时不等,含服速效救心丸或硝酸甘油片后症状稍有好转,偶伴有左前胸部及颈背部疼痛,无恶心、呕吐。

2006年10月在某医院心内科就诊,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中度狭窄,在左主干植入药物支架1枚,术后仍有上述症状发作,先后就诊多家医院心内科,并于2007年6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左主干支架内未见狭窄及血栓,冠状动脉未见>50% 的狭窄。

2009年开始上述症状加重,每日进餐后15分钟至30分钟开始,持续2至3小时逐渐缓解,先后在多家医院消化内科就诊,诊断为慢性胃炎、慢性食管炎,先后给予多种药物治疗,仍感上腹部隐痛,严重时从早餐后半小时开始,持续近10小时,患者不愿进食,体重下降。既往于2005年发现糖耐量异常,未服降糖药物。

【体格检查】

血压120/70 mm Hg,体型消瘦,双肺呼吸音清晰,心脏相对浊音界正常,心率7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坦,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莫菲氏征阴性。

【辅助检查】

心电图检查提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

入院后查血常规、肝功能、血糖、血脂、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尿常规均正常。

动态心电检查提示窦性心律,偶发房性早搏,T波改变,心率变异性正常。

行主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提示主动脉管腔正常,管壁可见多发钙化,腹腔干开口狭窄约80% ,肠系膜上动脉口狭窄约50% ,左锁骨下动脉中段狭窄约90% 。

【诊断】

慢性内脏缺血综合征

【讨 论】

内脏缺血综合征,发病高峰年龄为50~60岁.粥样动脉硬化所致的管腔狭窄、闭塞或痉挛,如果发生在腹腔内动脉或肠系膜上下动脉上,就会引起类似心绞痛、心肌梗塞发作的一系列变化,导致腹内脏器出现供血不足,缺血缺氧坏死,产生以慢性或急性腹痛为主的一组症候群,医学上称为内脏缺血综合征.中医认为此组症候多为缺血,治以补血,活血,行瘀为主.以血府遂瘀汤为主治之。Thomas等对980例平均年龄68岁内脏缺血综合征患者的腹腔动脉造影进行回顾性分析,至少8% 的患者存在1支内脏动脉狭窄。Hansen等利用超声多普勒对553名平均年龄84岁的老人进行探查,发现18%的老年人存在内脏缺血综合征,表现为腹腔干或肠系膜上动脉狭窄。

大家知道,粥样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退行性与增生性的常见病变。粥样硬化所致的管腔狭窄、闭塞或痉挛,如果发生在腹腔内动脉或肠系膜上下动脉上,就会引起类似心绞痛、心肌梗塞发作的一系列变化,导致腹内脏器出现供血不足,缺血缺氧坏死,产生以慢性或急性腹痛为主的一组症候群,医学上称为内脏缺血综合征。 内脏缺血综合征大多呈慢性进行性过程,往往反复发作,持续数月至数年不等。本综合征早期常无症状,或仅在饭后出现饱胀感。随着病情发展出现上腹部疼痛,并向腰背部放射。每次发作多在饭后,于饭后15~30分钟开始,持续1~3小时,傍晚尤甚。其腹痛持续的时间和严重程度,常与进食的质和量有关。

造成内脏缺血综合征的血管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完全一致,典型表现为餐后疼痛、惧食及体重下降、腹部血管杂音,又叫慢性内脏缺血“三联征”。有的内脏缺血综合征患者表现为顽固性腹泻、慢性肠道溃疡、不能解释的胃溃疡、胃轻瘫。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有丰富的侧枝循环,出现典型症状者相对少见,常诊断为心绞痛、慢性胃炎、慢性食管炎等。

本例慢性内脏缺血综合征患者即被长期被漏诊及误诊。腹主动脉造影、彩色多谱勒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或核磁共振血管造影证实内脏动脉狭窄>50% 以上,可以诊断为慢性内脏缺血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内脏缺血的患者越来越多,加强对慢性内脏缺血综合征的认识,有利于减少误诊和漏诊。

病例来源:医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