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学病例 > 内科病例 >

嗜酸性肉芽肿血管炎一例

发布时间:2014-05-14 20:23 类别:内科病例 标签: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来源:中华肾脏病杂志


【一般资料】

患者,男,54 岁

【主诉】

因“反复咳嗽、气短6 个月,乏力1 个月”于2011 年12 月13 日入院。患者6 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咳嗽、咳白色泡沫痰,就诊呼吸科,肺CT 示双肺多发结节,双侧筛窦、右侧上颌窦黏膜局限性增厚,纵隔淋巴结肿大,支气管镜检查示黏膜慢性炎症。建议行肺穿刺,患者拒绝,予抗感染20 d。

出院后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1个月前出现乏力,体质量下降10 kg,尿中泡沫增多,无发热、肌痛,无黑便,无肢体麻木,无关节痛,无出血点,于社区查血肌酐232.5 μmol/L,再次入院。

【查体】

BP 150/90mm Hg,颜面无水肿,睑结膜充血,触及双侧颌下、右锁骨上淋巴结,双肺闻及干、湿啰音,双下肢不肿。既往史:哮喘3 年,鼻窦炎3 年,慢性乙肝5 年。

【辅查血常规】

嗜酸性白细胞5.2%,余正常;尿沉渣蛋白+,RBC 3~5 个/HP,WBC 3~5/HP;尿蛋白0.9 g/d,Scr 316 μmol/L,HBV?DNA2.06×103 拷贝/ml,核周型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1∶32,抗MPO 抗体阳性,胞质型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c?ANCA)、PR3 阴性,ESR 70 mm/h,CRP 21.1 mg/L,ANA谱、抗GBM 抗体、尿本周蛋白均阴性,IgE、C3、凝血功能、血糖、心肌酶均正常,肾脏彩超:双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PET?CT示双肺多发结节,心包积液,纵隔淋巴结肿大;双侧筛窦、右上颌窦黏膜局限性增厚。

【诊断】

嗜酸性肉芽肿血管炎。治疗:泼尼松40 mg 口服,后减至10 mg 维持;联合12 次环磷酰胺,总量4.8 g;序贯硫唑嘌呤50 mg/d 维持。治疗前后各指标见表1。2012 年5 月2 日复查肺部结节消失;纵隔淋巴结消失。

【讨论】

EGPA 是一种富含嗜酸性粒细胞的坏死性肉芽肿血管炎,多侵犯中小血管,常伴有支气管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本例根据2012年教会山会议的分类诊断标准,EGPA诊断成立,患者自哮喘至血管炎间隔3年,肺脏和肾脏受累,肾脏受累表现为蛋白尿,肾功能缓慢进展,肾活检示肾小球正常,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性小管间质性肾病是其突出特点。

与肉芽肿性血管炎和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相比,EGPA 肾脏损害的发生率较低,报道在25%~45%,可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甚至为肾病综合征,可伴肾功能损害,肾脏病理表现多样。

Hirohama 等报道肾脏受累的EGPA者,83%表现为坏死性新月体肾炎,58%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性间质性肾炎,单纯的嗜酸性小管间质性肾炎仅2 例。该患者MPO?ANCA 阳性,文献报道EGPA 患者ANCA阳性率<40%,且ANCA阳性易合并肾脏损害。

本例血嗜酸性粒细胞略升高,可能在EGPA 漫长的疾病进程中,错失了嗜酸性粒细胞较高的时期,故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正常者也不能排除此病。

目前EGPA治疗方案的确定多依据血管炎5因素预后评分标准(five?factor score,FFS):(1)尿蛋白量>1 g/d;(2)消化道严重受累;(3)肌酐>16 mg/L;(4)心肌病;(5)中枢神经系统受累。

Guillevin 等建议无以上危险因素(FFS=0),可单用激素治疗,当患者有1个或1个以上危险因素时,可激素加环磷酰胺治疗。Ribi 等报道在FFS=0患者中单用激素治疗可获得93%的临床缓解率,对激素抵抗或复发者,加用环磷酰胺或硫唑嘌呤治疗半年后均获得良好疗效

我们给该患者激素联合12次环磷酰胺治疗,1 个月后,肺部多发结节,纵隔肿大的淋巴结完全消失,哮喘、鼻窦炎明显缓解,肾功能部分恢复。

EGPA 预后较好,Samson 等对118 例患者随访7 年,1、3、5、7年的生存率分别是98%、94%、92%和90%。

年龄大于65 岁是唯一导致高病死率的因素,心肌受累可能降低生存率,而FFS≥1、复发、MPO?ANCA阳性、血嗜酸粒细胞数量<3000/mm3、Scr≥125 μmol/L均未降低患者的生存率。

MPO?ANCA阳性、血嗜酸粒细胞数量<3000/mm3者可能易复发。本例患者自出现症状到确诊历时42 个月,但治疗后肾功能仍有所恢复,随访20个月,未复发。

病例来源:中华肾脏病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