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5-14 20:24 类别:内科病例 标签:病毒性肝炎 来源:医脉通
【一般资料】
患者女,20岁,
【主诉】
因“纳差、乏力、咽喉疼痛3周,尿色加深2周”,于2012年12月12日入院。
【现病史】
2012年11月初,患者为乌发自行服用何首乌粉15g/d,期间未联用其他药物。服用2周后,无明显诱因出现纳差、乏力、咽喉疼痛,偶有咳嗽;服用3周后出现尿色加深,于2012年12月11日就诊于外院。
【入院查体】
体温37.5℃,呼吸20次/分,心率111次/分,血压110/70mmHg。皮肤及巩膜黄染,无肝掌及蜘蛛痣。心、肺一般检查未见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胆囊,墨菲(Murphy)征阴性,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下界位于右季肋缘,肝区无叩痛。入院当日患者轻微咳嗽。
【肝功能检查示】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878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121U/L,总胆红素(TBil)100.8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77.4μmol/L,病毒性肝炎检查指标均为阴性,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和糖抗原(CA)153水平正常。
【超声检查示】
肝脏、胆管、胰、脾、肾脏、甲状腺未见明显异常。
患者为进一步明确诊断于2012年12月12日入住我院消化内科,入院当天已服用何首乌42d。
【肝功能检查】AST472U/L,ALT755U/L,TBil102.9μmol/L,DBil76.7μmol/L,碱性磷酸酶(ALP)170U/L。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3.2×109/L,中性粒细胞0.08,中性粒细胞计数0.27×109/L。
考虑药物引起肝损害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可能性大。嘱患者停用何首乌,给予静脉滴注异甘草酸镁、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口服双环醇片进行保肝、退黄治疗。
入院第2天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2.7×109/L,中性粒细胞0.01,中性粒细胞计数0.03×109/L。
患者当日仍有轻微咳嗽,体温最高达37.9℃,提示可能存在粒细胞缺乏性感染。将患者单间隔离,取痰液进行微生物培养。同时,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100μg单次皮下注射;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2.25g,1次/8h静脉滴注。
入院第4天复查示,ALT140U/L,AST85U/L,ALP152U/L,TBil30.3μmol/L,DBil24.1μmol/L;白细胞计数4.2×109/L,中性粒细胞0.05,中性粒细胞计数0.21×109/L。
再次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300μg。
第5天复查,白细胞计数13.7×109/L,中性粒细胞0.64,中性粒细胞计数8.80×109/L。痰培养结果为阴性,且入院第3天后未再发生咳嗽及体温升高,停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
随后复查血常规2次,均在正常范围。
患者经治疗10d后好转,于2012年12月22日出院。
出院前ALT62U/L,AST73U/L,DBil20.5μmol/L,TBil30.2μmol/L,白细胞计数6.2×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3.60×109/L。
【讨论】
依据卡奇(Karch)和拉萨尼亚(Lasagna)评价方法,本例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中性粒细胞缺乏与服用何首乌间的因果关系,可以判定为“很可能”。
何首乌致肝损害已有报告。我国有学者对35例何首乌致肝损害的患者进行分析后发现,临床症状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相似,表现为乏力、食欲缺乏、黄疸、肝功能异常等,多在服药1~4周发病,及时诊治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部分患者停药后可自愈。
本例患者入院当天实验室检查符合混合性肝损害的诊断标准。经停药并给予保肝治疗后,肝功能很快恢复。
目前认为,应用药物治疗过程中或停药后7d内发生、停药后临床症状可达到完全缓解且中性粒细胞计数恢复至>1.5×109/L的情况,可以诊断为药物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临床上由药物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占所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的60%左右。
近年来,由药物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呈逐年递增趋势,但中药引起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报告少见。笔者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PubMed,均未查阅到何首乌诱发中性粒细胞缺乏的相关报告。考虑中性粒细胞缺乏可能为何首乌的新严重不良反应,临床医师应有所警惕。
病例来源:医脉通
下一篇:高血压性心脏病1例 上一篇:血糖波动大、餐前低血糖、体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1例
读医学网 www.duyixue.com 本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kanyixue@yi20.com.cn,我们将会及时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