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读医学网 > 医学病例 > 内科病例 >

发现血小板减少、脾大20余年,乏力6个月

发布时间:2014-05-14 20:25 类别:内科病例 标签:感染性心内膜炎 来源:医学论坛网


【现病史】

患者,女,44岁,发现血小板减少、脾大20余年,乏力6个月。20余年前,患者不明原因出现低热、血小板(PLT)减少,约40~50×109/L,查体示脾大; 6个月前,患者出现乏力、脱发,双上肢散在网状青斑,白细胞(WBC)、PLT减少;5个月前,因乏力、气促行超声心动图(UCG)示二尖瓣脱垂并关闭不全(中-重度)、二尖瓣前叶腱索断裂及赘生物不除外、三尖瓣反流(轻-中度)、左室增大;随后,患者出现间断言语不清和意识障碍,伴四肢抽搐及双眼凝视,外院MRI示“脑梗死后癫痫”,就诊于我院。

【体格检查】

血压120/70 mmHg,一般情况差,四肢散在网状青斑,二尖瓣听诊区闻及Ⅱ/6级收缩期杂音,局限不传导。腹平,脾左侧肋下约5 cm,质中,无触痛,移动性浊音(-),双下肢不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3.15×109/L,PLT 59×109/L;

多次血培养阴性;

免疫球蛋白(Ig)G 17.5 g/L,IgM 0.564 g/L,补体C3 0.571 g/L ,C4 0.126 g/L;类风湿因子(-);组蛋白、抗核及抗核小体抗体均(+),抗可提取核抗原抗体和抗双链DNA抗体(-),抗心磷脂抗体(ACA)33.9 RU/ml,β2糖蛋I(β2GPI)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10.4秒,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43.2秒,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正常。

UCG示二尖瓣前后叶赘生物形成;

胸部CT示双肺磨玻璃影;

肾动脉超声示双肾动脉血流参数无明显异常;

腹部CT示肝右叶钙化灶、脾增大、脾内低密度影,增强CT提示脾栓塞;

动态心电图(Holter)示窦性心律,平均心率53次/分。

眼科会诊 双眼视网膜血管炎。

【诊疗经过】

入院后,考虑诊断为SLE、继发性APS、疣状心内膜炎、PLT减少、视网膜血管炎、SLE肺炎可能性大、脾栓塞、陈旧性脑梗塞和继发性癫痫。因多次血培养阴性,除外IE,考虑SLE所致疣状心内膜炎。予甲泼尼龙(120 mg,qd)静点3天减量(40 mg, qd),环磷酰胺400 mg/2W;同时予阿司匹林(100 mg,qd)及其他对症治疗。治疗后患者WBC正常,PLT稳定于50~75×109/L。5个月后,UCG示二尖瓣赘生物消失,遗留二尖瓣轻度损害伴关闭不全,PLT恢复正常。

【讨论】

1、患者心内膜炎(赘生物)的性质是什么?

本患者有心脏杂音及明确的二尖瓣赘生物,首先考虑感染性心内膜炎(IE),但其表现与IE存在不符之处:

(1) 患者几无发热,既往无心脏或瓣膜病史,发病前无拔牙或妇科检查等侵入性检查史及吸毒史,而IE 患者多存在风湿性心脏病等基础心脏病,在侵入性操作后诱发,或为吸毒者反复静脉注射引起IE,但多累及三尖瓣,与本患者不一致。

(2) 患者多种自身抗体阳性,有脱发和网状青斑等风湿病表现,伴随多系统受累的活动性表现,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且患者ACA阳性,APTT延长,PLT减少,继发性抗磷脂综合征(APS)诊断成立。对于SLE继发APS患者的心内膜炎,应重点考虑疣状心内膜炎(Libman-Sacks病)。

(3)患者未用抗生素前多次血培养阴性,IE患者血培养可能阴性,但多在应用抗生素后,故不应首先考虑IE。

(4)患者脑梗死为多灶性,考虑栓子脱落致微栓塞可能性大,结合外院MRI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特点,IE所致转移性脓肿可能性不大。

因此,该患者的心脏瓣膜病变最终诊断为SLE所致疣状心内膜炎。因UCG表现相似,疣状心内膜炎与IE 易混淆,但因二者治疗原则完全不同,故准确诊断非常关键。

2、疣状心内膜炎的发生率及临床特征是什么?

1924年,利布曼(Libman)和萨克斯(Sacks)首先报告4例SLE患者存在无菌性疣状心内膜赘生物,命名为Libman-Sacks心内膜炎。在SLE患者中发生率 2007年,扬尼斯·莫伊萨基斯(Ioannis Moyssakis)等检查342例SLE患者,发现38例(约11%)存在心内膜炎或心内膜血栓;对213例初始无心内膜炎的患者随访4年,发现8例新发疣状心内膜炎。这一结果远高于疣状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断率,提示部分患者症状隐匿,风湿科医师须给予足够关注。好发部位 SLE患者的心脏瓣膜损害常与APS合并存在,以二尖瓣最为常见(63%,后叶多发),其次为主动脉瓣(34%)及三尖瓣,也可累及腱索和乳头肌,致瓣膜关闭不全或狭窄。病理分析显示,病变主要累及内膜下结缔组织,发生局灶性纤维蛋白变性、淋巴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生及纤维变性,形成疣状无菌性赘生物。

3、治疗及预后:

若及时正确诊断,多数患者经足量激素治疗后预后良好,无需激素冲击治疗。在前述研究中,在4年随访期内,38例存在心内膜病变患者中仅2例于术后死亡,其余均获临床缓解。然而,患者若因延误诊断而发生严重瓣膜功能损害或继发IE等并发症,则死亡率显著增加。

4、并发症:

早期疣状心内膜炎症状隐匿,极易误诊,而一旦出现并发症,则后果严重。本病主要并发症包括严重心脏瓣膜关闭不全、IE及栓子脱落致重要脏器栓塞事件(如本例为脑梗死及癫痫发作)等。

5、如何提高此类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目前,国内报道的疣状心内膜炎病例极少,可能与多数患者心脏瓣膜病变轻、临床症状易被忽视有关。然而,一旦发生并发症,多症状凶险,预后不良。本病诊断主要依靠UCG和临床表现,但多数SLE 合并瓣膜病变患者心脏症状和体征不明显,因此,应对其进行详细的心血管系统查体及胸部X线、心电图和UCG检查,以及早发现,减少并发症发生。本患者若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将可能避免脑梗死及癫痫的发生。风湿病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以多系统受累为首发表现的患者往往首诊于非风湿专科,若未能想到风湿病诊断,则极有可能延误诊治。因此,在临床上,不仅风湿病专科医生须提高诊断意识,其他相关科室对风湿病亦不能忽视。在全国范围内普及风湿病专业知识及规范化诊治势在必行。

病例来源:医学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