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5-14 20:26 类别:内科病例 标签:心包积液 来源:医脉通
小肠淋巴管阻塞可以是原发或继发,继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原因很多,包括广泛的腹部肿瘤或腹膜后淋巴瘤,腹膜后纤维化,慢性胰腺炎,肠系膜结核或结节病,Crohn病,甚至缩窄性心包炎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也称Milroy病,是因淋巴管的发育畸形所引起,常同时累及身体其他部位的淋巴管。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45岁。
【主诉】
因“腹胀、腹泻伴下肢浮肿2个月”入院。
【病史】
患者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泻水样便,5~6次/日,无发热,无腹痛及恶心呕吐,自行服用止泻药物后症状无明显改善。之后,患者逐渐出现明显的腹胀不适,伴活动后胸闷、气促及全身乏力感,至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发现胸腹腔积液,为明确诊断,收入我院。
患者自诉于二十余岁起即有反复间断性的腹部不适感,并伴大便不成形等表现。否认传染病、腹部手术及疫水、疫地接触史。
【入院检查】
患者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右下肺叩诊浊音,伴听诊呼吸音减低,心脏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膨隆,见腹壁静脉显露,无肌卫及压痛点,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略亢进。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血常规检查提示,白细胞(WBC)计数6.14×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78%,淋巴细胞比例9.9%,红细胞(RBC)计数5.53×1012/L,血小板(PLT)计数327×109/L;尿、便常规检查正常;肝肾功能检查提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67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15U/L,白蛋白(Alb)26g/L,球蛋白23g/L,血清肌酐(Scr)61μmol/L;乙肝二对半检查提示HBsAb、HBeAb及HBcAb阳性;甲状腺功能正常;便培养、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及梅毒反应素试验(RPR)、肿瘤标志物、寄生虫抗体及自身免疫抗体均阴性。
心脏超声提示极少量心包积液,左室射血分数(LVEF)70%;门静脉、下腔静脉B超未见异常;胸部CT检查提示右侧大量胸腔积液,伴右肺下叶不张;腹部CT检查提示腹水伴肠管积气积液,肠壁增厚;行胸膜腔穿刺检测胸水,提示Rivalta试验(±),腺苷脱氨酶(ADA)6U/L,乳酸脱氢酶(LDH)108U/L,蛋白24g/L,细菌及抗酸杆菌培养阴性,涂片未找到肿瘤细胞;胸水及血结核菌素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阳性。
【诊治过程】
给予患者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奥硝唑抗炎,还原型谷胱甘肽及复方甘草酸苷保肝,以及输注白蛋白与利尿剂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胸闷腹胀感及下肢浮肿表现有所改善,但腹泻次数仍较多。
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后,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类,结果提示CD3+T细胞36%,CD4+T细胞17%,CD8+T细胞15%,CD4+/CD8+1.13,自然杀伤(NK)细胞54%;免疫球蛋白分析提示,IgG5.5g/L,IgA与IgM正常。
行胃镜及结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胶囊内镜示空肠黏膜水肿伴局部片状充血,绒毛形态异常呈白色结节或腊杆样改变,以空肠末端及空回肠交界处最明显;小肠镜示空肠黏膜绒毛白色结节样改变,活检病理结果示黏膜层淋巴管局限性扩张;先后复查两次胸水乳糜试验阳性,其余结果同第一次。
最终诊断及治疗
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下表现及活检病理结果,诊断为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给予低脂饮食、补充白蛋白及利尿、补充肠道有益菌等治疗后,患者腹泻症状有所缓解。复查胸部CT示右侧胸腔积液明显减少,右肺尖见一钙化灶,考虑陈旧性肺结核可能。告诉患者该病预后较差,嘱其出院后改善饮食结构,注意补充日常所需能量,加强随访。
【病例评析】
本病例入院后通过检查排除了引起胸腹水的常见原因,如心、肝、肾、血管源性,以及黏液性水肿、肿瘤及结缔组织病等后,发现血CD3+、CD4+T淋巴细胞数减低、血白蛋白和球蛋白水平均下降及结核菌素Elispot检测阳性等特点,从而猜测:①患者可能为结核菌感染,如肺结核、肠结核;②可能为蛋白丢失性肠病中的小肠淋巴管扩张症。通过进一步内镜检查及活检病理结果明确IL诊断,复查胸部CT提示陈旧性肺结核,可解释胸水及血结核菌素Elispot检测阳性结果。
该病例诊治过程提示,对于长期腹泻伴浆膜腔积液的患者,在常规治疗效果不明显且排除了常见病因后,若发现血淋巴细胞数降低,伴白蛋白和球蛋白水平平行下降,此时应高度怀疑IL诊断的可能性,须行进一步检查,如内镜及内镜下活检,以明确诊断。
病例来源:医脉通
读医学网 www.duyixue.com 本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kanyixue@yi20.com.cn,我们将会及时删除内容